《 IS殺錄:摩蘇爾戰線 》走一趟人間煉獄 在絕望中尋找人性光輝
「摩蘇爾」在阿拉伯語中為「連接點」的意思,因為這個伊拉克第二大城市,過去曾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中間站,並連接小亞細亞和波斯灣。有著如此的歷史背景,摩蘇爾坐擁伊拉克大部分深具考古價值的歷史和宗教古蹟同時經濟發達,然而在2014年,這座多元宗教文明城市卻受到ISIS極端武裝份子「伊斯蘭國」入侵,曾經繁華的城市被完全摧毀,目光所致一片蕭條,到處都是殘垣斷壁。
用「人間煉獄」來形容被伊斯蘭國入侵後的摩蘇爾絕不為過,因為摩蘇爾人民的性命在ISIS的殘暴統治下猶如草芥:大量人民被殘忍手段殺害,無數婦女被強暴或淪為性奴,是近代其中一場最嚴重的人道危機。
在這場戰爭發生之初,當伊斯蘭國部隊從敘利亞的基地攻入摩蘇爾,駐守當地的三萬名伊拉克部隊早已驚慌失措地落跑。當時只有由當地人組成的「尼尼微特警隊」願意留守當地,在只得薄弱兵力的情況下奮力頑抗。尼尼微特警隊並不是職業的軍事隊伍,他們雖然受過美軍訓練,但欠缺編制亦缺乏後勤支持,火力相較其他正規部隊小很多。他們在自己的城市作戰,知道若被美軍派遺空中軍力支援,自己的家園被轟炸後還是得由自己國民來重建,於是他們只選擇與敵軍進行近距離的交火。
《IS殺錄:摩蘇爾戰線》透過一名新紮警員的視角,描述尼尼微部隊執行任務時的情況。年輕警員卡瓦在和ISIS對戰的過程中被尼尼微部隊救出,隨即被「邀請」加入這支像幽靈般存在的部隊,在跟隨他們執行了一天的任務之後,卡瓦見識到戰爭的另一個層面,從此對自己的使命有了不一樣的了解。
曾為《追擊黑水真相》及《反恐戰場》編劇的導演卡納翰對中東議題有相當程度的掌握,不會只是偏頗的從美國或者西方視角看待阿拉伯世界,因此拍出一部沒有美國演員及英語對白的反戰電影。沒有飛機大炮,異常眩目的戰爭場面,《IS殺錄:摩蘇爾戰線》寫實得教人害怕,通過街頭巷戰,展現這支孤軍小隊的艱苦歷程,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謹慎,因為他們都沒有主角不死光環,稍有差池的代價就是死亡。這場地獄之戰,就發生在這幾年的時空,一切都是那麼近那麼真實,而目前新聞仍在報導摩蘇爾艱苦重建的消息。看過很多反戰電影,以透過這一部感受的「痛」和「恐懼」猶為深刻和真實。
文: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