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晴朗的一天出發 》美國人的集體情懷
相隔19年後,Tom Hanks 再次獲得奧斯卡提名,而且是首獲「最佳男配角」提名,一定吸引到廣大影迷注意《 在晴朗的一天出發 | 知音時間》。不過要看得投入,首先你要對美國人的兒童節目史有一定認識,其次你也要關注 Mr Rogers 這個人物。這部電影流露著屬於美國人的集體情懷,不是美國人就難以消化,正如我旁邊的觀眾所說,要先做點功課。
《 在晴朗的一天出發 | 知音時間》是一個有關原諒和重新接納的故事。雖然一切宣傳物料都以 Tom Hanks 飾演的 Mr Rogers 為中心,但他真的不是主角;主角是一個叫做 Llyod 的記者,藉著一次訪問 Mr Rogers 的經歷而拋開了對父親多年來的心結。電影的敘事方式很有趣,設定 Llyod 的經歷是兒童節目分享環節其中一部分,又以節目中的玩具模型砌出過場畫面。最後 Llyod 的人生故事結束於一個圓滿的句點,過程的確有令人覺得感動的時刻。不過電影節奏偏慢,中段有一幕 Mr Rogers 叫男主角靜心一分鐘思考人生的情節,彷如叫觀眾也跟著一起沉默,但當下我真的無法清空自己的思緒,有點尷尬。
對我而言,《在晴朗的一天出發 | 知音時間》結局略嫌畫蛇添足。正如上文所說 Mr Rogers 只是 Lloyd 的訪問對象,電影從來沒有從他的個人視點剖白心跡,一直都是從其他人口中或從 Lloyd 的眼裡得知 Mr Rogers 的為人。這部電影就等於一場訪問,應該貫徹始終,讓觀眾非以全知的姿態片面地認識 Mr Rogers。明明不斷在散發強烈的正能量,如此般夢幻,就不好突然鑽入 Mr Rogers 的真實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