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之選 2019 ─ 6部以精神病為主題的經典電影
「 影評人之選 」自2010年首次舉辦,透過不同主題為香港觀眾介紹更多影史名作。「 影評人之選 2019 ─ 思覺邊緣」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以精神病為主題選映六部經典電影。
電影於十九世紀末面世後,旋即成為心理學家研究個案的重要工具。電影的剪接技術、疊像、扭曲變形和改變時序的功能,正好表現思覺失調者的錯覺和情緒波動,亦啟發無數電影人,藉着光影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及其邊緣空間。六部選映作品折射出不同時空對精神和心理狀態的闡述,但願為情緒急須平衡調節的當下,帶來一點啟迪治癒之效。
開幕電影《恐懼恐懼》(1975)和杜魯福的《情淚種情花》(1975)為同時期拍攝的歐洲片,描繪兩個不同時空的女性。法斯賓達的遺珠《恐懼恐懼》描摹家庭主婦焦慮症狀、濫藥問題,揭示所謂「正常」社會及中產生活的囚牢的循環論證,在愈趨重視精神健康的今天重映更見適切。《情淚種情花》按雨果女兒的真實故事改編,溫柔婉約、學養高尚的雅黛兒愛上不愛她的男人,不能自拔地作出一個又一個可怕的抉擇。
米高鮑華和艾默力柏斯保格的英國經典作《思凡》(又名︰黑水仙)(1947),寫一群修女進駐喜瑪拉雅山上傳道。然而高海拔之無盡景色,竟誘發精神困惑,勾起沉寂的慾念和凡心,甚至衍生嫉妒與殺機。捷克新浪潮代表作之一,尤拉伊赫茲導演的《焚屍人》(1969)以凌厲場景轉換剪接、局部特寫和奇特的構圖視角,深入主角心理,呈現在納粹極權底下,偽君子的狂想得以實踐的成魔之路。
日本導演衣笠貞之助的默片《瘋狂的一頁》(1926)和美國紀錄片大師弗德烈懷斯曼的《誰主瘋騷》(1967)同以精神病院作拍攝背景。前者應用實驗性的視覺效果,平衡剪接幻想與真實,以電影語言演繹精神病患者的情緒狀態。後者則以鏡頭紀錄精神病患犯人的日常,曾因侵犯私隱之名被禁映二十五年,直至被拍攝者相繼離世才獲解禁。
六部電影均設映後談,並舉辦三場免費座談會,以不同角度切入,透過電影理解思覺邊緣者的內心世界。「影評人之選」即將踏入十周年,多年來有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電影節目辦事處的鼎力支持,是次「思覺邊緣」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首度主辦之節目。
節目詳情請瀏覽www.filmcritics.org.hk,門票10月19日起於城市售票網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