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佳苗,是當今日本最灸手可熱的女作家之一。自從電影《告白》(2010年)火紅之後,被掀起的「湊佳苗熱潮」似乎從未停止過。近年,有不少影視作品都是改編自她的小說,例如,同時是電影和電視劇的《贖罪》(2012年)、電影《往復書簡》(2012年)、電視劇《高校入試》(2012年》、電視劇《夜行摩天輪》(2013年)、電視劇《為了N》(2014年)、電影《白雪公主殺人事件》(2014年)等等。
而最近在香港上映的電影《少女》,改編自湊佳苗在2011年出版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故事講述由紀(本田翼 飾)和敦子(山本美月 飾)從小就是好朋友,高二放暑假前夕,兩人從轉校生紫織(佐藤玲 飾)口中得知原來紫織曾經目擊好友自殺,令由紀和敦子十分羨慕,也想看看。因此,由紀到了醫院的兒科病房當義工,敦子也到了老人院當義工,希望能夠親眼看見人死之瞬間……
與中島哲也的《告白》和黑澤清的《贖罪》有點相似,《少女》的劇本、拍攝、調色、配樂和氣氛都是走極為黑暗的風格,將人性的陰暗面和社會的黑暗面放大,讓觀眾得到一種絕望的感覺,質疑究竟人類為何會如此醜惡。
兩位女主角由紀和敦子,她們之間這一種另類的閨密關係,有點像暗黑版的「七月與安生」。兩人渴望能夠親眼看見人死之瞬間,這些想法都是「不正常」,抑或是「非主流」。為甚麼她們會有這些奇怪的想法呢?究竟她們曾經經歷過什麼黑暗的事情呢?觀眾從入場開始便渴望得知答案,就算電影的節奏拍得有點緩慢,也堅持繼續追看下去。
《告白》、《贖罪》、《白雪公主殺人事件》和《為了N》這幾部作品,都運用了湊佳苗最擅長的「多角度、羅生門式」敘事手法,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至於《少女》,雖然它不是一部推理懸疑作品,但裡頭的敘事手法也有點懸疑味道,舞台劇式的内心獨白亦充滿藝術感。觀眾要把零碎的資訊拼砌在一起,才得到一幅大的圖畫,掌握到兩位女主角和其他配角的遭遇和關係,發掘到黑暗的「真相」。
電影集合了女性友情、青春、校園、犯罪、死亡等元素,除了探討人性之外,還探討個人問題和社會問題之間的關係。在電影的上半部份,觀眾會感受到戲中的校園和社會都散發著一種非常壓抑的氣氛。教育制度和社會制度主張標準化,排斥異類和小眾,每個人都戴著假面具,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欺凌更成為了一種社會的常態文化。
社會和家庭給予個人一種無形的壓力,導致他們做出一些偏差行為。戲中的一眾角色、被欺凌、不幸的人們,就像是在黑夜中走鋼索,感到非常孤單和絕望。看完了結局之後,觀眾會發現原來每個主要角色之間,都存在著某種因果關係,他們的遭遇原來是環環相扣。你分不清哪個是因、哪個是果,那些不幸和負面的能量不斷散播,造成惡性循環,這就是當下的日本社會?
本田翼和山本美月今次飾演黑暗少女,其演出尚算不錯,而電影的攝影和美術設計都值得一讚,共同營造出陰沉的氣氛。畫面偶爾出現十字架,與故事強調的宗教性訊息和「因果報應」互相呼應,不少涉及到死亡的畫面亦具有美感。對於經驗不多的導演三島有紀子來說,實在拍得不錯。
幸好,結局正面,抒解了觀眾的鬱困。
文:林兆彬
前學聯副秘書長,註冊社工,業餘時事漫畫工作者,自由撰稿人,二次創作愛好者。夢想是能夠讓世界變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