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論

《山本五十六》 人在風暴中

打轉還是不打轉?

身處戰爭狂熱之中,他的觀點像猶如局外人–面對三國同盟,他力排眾議,以免日本墮入深淵,其立場使海軍省變成眾矢之的;調回前線後,奉命執行幾個關鍵任務:堅持於珍珠港行動開始前先警告美國,最後事與願違,即使殺美國一個措手不及,最終目標(殲滅航空母艦以求和並減低衝突規模)無法達成,亦致損兵折將。

他的EQ看來不低,眼光亦相當長遠–訪問時面對尖銳的問題,依然氣定神閑地回應;討論作戰計畫時閉目養神,看似心不在焉,但對答之間,形勢彷彿了然於胸;作戰時仍下軍棋,猶把實戰化作棋盤對弈(傳來壞消息時方見他面色一沉)。

在大後方,國民對戰事的看法有像《東京小屋》般敘述。在當中的推手(以報章為代表)角色漸重之前,一幕軍官論希特拉名著,已展示媒體的力量。隨後的總編輯訪問山本、報社時政部及街頭賣報、講壇、電影院等場口,足見媒體與大眾的相互影響。三國同盟未決時,山本的反對立場遭口誅筆伐;到珍珠港一役「報捷」時,輿論卻將山本奉若神明。部隊撤退,報社內一番爭論後由總編確定用「移師」一詞報導,以隱去敗陣的意味並保持一般國民的士氣。到日本戰敗後,報紙的立場急轉為推動民主。媒體與大眾關係的種種變化也在電影內呈現。總編輯於訪問時強調報紙為民意發聲,然而傳媒代表民意時,有否塑造或導向民意?

在風暴中打轉不打轉,總會留下印記。電影內報社記者編寫日本戰爭史的一段,同時也在描述山本的一生;他帶著山本的期望,以求真的態度看世界,也表達一種對真相的追求。電影其中一個賣點是終於重見天日的山本日記,其他參考資料來自多間檔案館、兒子的回憶錄及仍然在生的軍人等,使電影更豐富。

 

7.5/10

{結局的畫面配上上佳的片尾曲,請留步欣賞。}

{根據IMDB網站資料,此電影於一一年底在日本上映。(《永遠的0》及《東京小屋》分別於一三年底及一四年初在日本上畫。)何故到一四年才在香港放映?}

 

文:Walter K.

從電影而來,由電影而往。

喜愛獨自觀影。大堆頭大製作不是首選。

六次入場觀看同一齣港產片;四次入場觀看同一齣非港產片。

「主場」:電影中心(2012 – )、星影匯(2014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