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家(兼神秘飛行員)聖修伯里的經典之作《小王子》乃全球不少人從小吃起的奶水。從約四十年前日本卡通版加大台重播、張小嫻的翻譯版本,到S.H.E.的《612星球》,就算沒有看過原著的人,也知道小王子、他的故事、和故事中的插圖。
相信不少人看過原著的人都認同,《小王子》的故事是「扮」比小朋友看、實際上是成人故事。不同人看的點也不同。對保羅來說,《小王子》是一個談情說愛的語言,因此看到電影時,撇開新加插的部分不談,對於電影中談及重新追逐夢想的焦點總覺得好像不大忠於原著(其實並非不重於原著,只是將焦點放在一個老少皆宜的其中一個主題上);不過,比起70年前戰後主力療傷的歐洲社會來說,或許導演覺得在現今有更多誘惑的複雜的世道裡,談情說愛,或許比堅持初衷來得容易,才將改編重心放到「回到有夢想的年紀」上。
憑我徹底的勇氣
2015年的電影一大突破時加入了現代堅信「贏在起跑線」的單親母女於年老後被當成瘋子怪胎的飛行員的互動,鋪排出小女孩拯救被成人世界洗腦、只顧工作,忘記了愛與夢想的大王子的原創勵志劇情。電影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小王子及小女孩的夢想為何,但女主角卻依然堅信大王子的心中還存在當天的童真、創作力量和幻想。在母親眼中,一直循規蹈矩的女兒突然作出與「人生計畫」不同的事情就視之為洪水猛獸,卻看不見女兒的大無畏精神。筆者雖然也覺得故事始終是虛構,但女孩定睛於所相信的目標,就算未能看見夢想的實體依然靠信念勇往直前的勇氣,在社會中不只大人缺乏,連從小孩身上也難見蹤影。也告訴我們,夢想與追尋的過程,並不一定先有前者在有後者:因為,如果本身已經沒有夢想與勇敢的目標,原地踏步,不是更加沒有可能找到想要的東西嗎?
(此外,令筆者驚嘆的還有大王子長大後居然是掃煙囪,不敢想起出自英國浪漫時期詩人威廉·布莱克一對名為”The Chimney Sweeper”詩歌,出自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正正講述孩童面對長大的無奈與無力,不論的導演是有心還是無意,真是太貼切了)
看不懂的幸福
70多年過去,到底又有多少人被小王子中的愛情觀「荼毒」了?因為愛,平凡的變得獨特、深愛卻互相傷害、失去了才去珍惜;因為愛,卑微的變得不直率,現稱「傲嬌」(玫瑰小姐大概是世上首位恃寵生驕的「港女」)、為了回到愛人身邊犧牲生命……電影中小女孩不甘願老朋友追逐小王子,小王子的故事中也是各種單箭嘴。猶記得幾年前於朋友們參觀某商場的小王子展覽,期間有同行友人說到,其時我從來都看不懂《小王子》是想表達什麼;友人得到的回答竟然是「看不懂《小王子》的人,或許是幸福的」,更驚訝的是,其他同行友人更同意起來。小王子所引起的共鳴,看得懂的人或許寧願自己沒看懂,也不會一路看一路想起某朵花或某隻小狐狸;也許《小王子》的意義就是如此。
6.5/10(聖誕新年合家歡之選,特別喜歡復古的stop-motion及紙手工畫風)
文:Paul Jaune
反正戲院漆黑一片,你看不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