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論

《頭號公敵》 紅黑紅紅黑

 

讀書之後,觀影之前

兩年前不知何故被毫不起眼的港版片名《諜網迷蹤》吸引,看了又看,繼而開始讀le Carré的書。先是《Karla三部曲》,接著是最新出品A Delicate Truth,近來聞說又有改編電影上映,於是趕快把原著一讀。單看文字已覺其細密含蓄,然而風平浪靜之下卻是萬丈驚濤。幾本小說的結局除了失落,還有無盡的茫然,尤以Smiley’s People之感受最深,而《諜》片以歌作伴的結尾亦是精彩。

手上的A Most Wanted Man以電影海報為封面。閱書時不禁細想封面四演員所演角色,又期待電影如何處理不少充滿張力的對話場面;書中各主角的過去與現在又是另一妙趣之處,暗藏伊斯蘭、車臣、土耳其、俄國、德國、美英各派的角力;未知對白會否因改編成英語為主的劇本而有所折損?

幕啟

間諜從來都是空虛、寂寞和凍的職業。推動他們前行的力量,或許從一開始都沒有出現。

自九一一開始,伊斯蘭已成為西方的敏感族群。為免重蹈美國覆轍,多國均對此嚴密監控。當身世離奇的車臣重犯於港口城市漢堡現身,要求與銀行家接觸,頓時惹起尋求「世界更安全」的各方勢力關注。負責收集當地伊斯蘭情報的Bachmann及其部下靜觀目標人物的舉動。與此同時,柏林高層與美國長期調查定居德國的伊斯蘭學者,卻苦無證據將他與恐怖活動連繫。於是,在Bachmann等前線人員穿針引線,拉攏與逃犯接觸的人之下,兩個「危險」人物終於會面。

監視鏡頭之外,是個無根者在人海浮沉的故事,令曾經接觸他的人都堅決出手相助。隨著故事發展,Issa的要求逐漸滿足,但他追尋的目標同時將他和身邊的人引向無法逃出的深淵。Bachmann一眾人員或許是另一群無根者:遊走於法外天地,又與法內的世界緊密合作。但他們的處境隨時如敝履一般。

書內提及伊斯蘭一項律法:信徒須將定量的收入捐予窮苦的信徒。書中戲中討論該學者善與惡時,亦有比較:若一點的惡足以震撼世界,其善業可否相抵?

演員方面,Philip Seymour Hoffman演活了一個比Smiley更落泊的情報人員,同樣因一次行動失敗而被「投閒置散」。有事所求時千依百順,暗無天日地工作卻換來高層呼之則來,揮之則去(務必留意最後一場的演技。)Willem Dafoe飾演同樣落泊的銀行家,風光背後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父業之外,還繼承一段段不見得光的業務,因而捲入一場反恐風暴(本人對Dafoe的印象只有他較近期的作品,故稍不習慣戲中身光頸靚的造型。)至於Rachel McAdams似乎駕馭不了先倔強而後無助的Annabel Richter。演Issa的演員年紀稍大於想像之中的設定,亦表達不了角色初登場時的慘狀。{特別留意部份德國演員:飾Erna Frey的Nina Hoss(前作有Barbara[《被戀愛的秘密》]的Barbara)、Bachmann的下屬Maxi(Goodbye Lenin!男主角)及演Mohr的Rainer Bock(同演Barbara)。}

幕下

近四百頁的小說,內容及鋪排之多,需大刀闊斧,方才改編成長約兩小時的電影。部分改動令讀者兼觀眾驚喜,例如交代Bachmann與一名重要線人的往來。其中一場渡輪上相談,值得細看;另一改動關於美國代表Martha。此角色在書內戲份不多,多在高層會議上出場。在電影內,她從一個”harmless observer”變成一個較主動的角色:從劇情推斷,Martha與Bachmann於此行動前認識,而兩角色有獨處的時刻,對白中亦暗含美國的角色與取態。

然而,書內有不少篇幅,以對話、回憶、自白等方法描寫各主角,在電影中無法直接交代,如Erna Frey與她跟Bachmann的拍檔關係(相比之下,她雖然仍是Bachmann的手足,但二人的默契只留下很少的場面去表達。本人還以為由Robin Wright來演Erna Frey呢。)又如Annabel的過去與家人(父母、兄長的相處,尤見於她被Bachmann等人擄走之後的內心描述)或Issa暫居Annabel新居之時的經歷(如談論宗教、愛情,Issa對Annabel態度的轉變在戲中亦無詳細鋪排,只餘象棋一幕展示突然的情感變化)。而戲份情節刪減得最多的角色Thomas Brue,其父親、再娶的妻子、女兒(對其感情投射到Annabel?)、及秘書Frau Elli在書中以不同方法反映Brue的性格,在戲中,這些人物剩下少得可憐的鏡頭,甚至沒有出場,以致Brue的角色變得模糊,只得由他出場的重要戲份。(連在書內負責拉攏Brue的英國情報人員Lantern等人都被裁掉了。)最後令劇情推進得過快,意猶未盡。

不知原作者有否協助決定電影改編的方向?

7/10    (Hoffman煙酒不離手的演出可否提升全片?另讚富中東色彩的配樂。)

文:Walter K.

從電影而來,由電影而往。

喜愛獨自觀影。大堆頭大製作不是首選。

六次入場觀看同一齣港產片;四次入場觀看同一齣非港產片。

「主場」:電影中心(2012 – )、星影匯(2014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