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香港的政治環境及傳媒生態影響下,不論是文學、電影、音樂等方面,消費者們都開始越來越注重與政治或言論自由相關的題材的作品。對此等題材敏感的觀眾一定不會錯過〈荷里活黑名單〉。活在新媒體蓬勃的年代的我們每人都可以是記者、小說家、出版人、甚至是創作人、歌手⋯⋯創作及言論自由以致市場上的自由都與我們息息相關。本電影改編自美國冷戰時期的真人真事,劇作家Dalton Trumbo活在戰後時期,面對着各種經濟及娛樂事業起飛的繁榮年代,本應衣食無憂,憑着才華與創作養妻活兒,和作舒適安逸的生活,更贏盡口碑與認同。可是他和他的一班劇作家朋友因為支持共產主義eBay主流媒體及電影文化街認為是叛國賊。他們就被剝奪了出品電影或創作劇本的就業機會,失去工作的一班劇作家除了失去言論自由及創作自由以外,經濟上的損失更影響了他們和家人及朋友的關係。
觀點與角度
電影的敘事角度從Trumbo 的角度出發,加上一開始是他與女兒的對話令觀眾覺得Trumbo是「正確」、「正常」、「正義」的一方。而反對他們的美國電影業公會及其代表處處刁難他們,令觀眾不禁認為那些綁架他們的人就是邪惡的一方。其實,類似的事情到了現在仍屢見不鮮。相信大家亦記得早前香港亦曾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在社交網絡上,不少網民因為某本地導演的政治取態而發動罷睇杯葛行動,這當然不能和〈荷〉片中電影工會中少部份人恃着工會的權勢暴力打壓少數創作人相提並論;畢竟電影中所表達的是一種制度暴力,強行褫奪自由經濟下的市場意志,某程度上違反了美國奉行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大原則,十分矛盾。而香港的杯葛行動卻是因為市場不接受這種意見而發起的,並非「以大欺小」。不過,當我們一邊憤慨地看着電影中工會的欺 壓行為,對此不齒的時候,是不是也該想想自己在某些杯葛的言論或參與杯葛行動時,自己會否有變成了像電影中的Heather一樣,並未聽取多方意見,當憑一己之論而將自己的意見強加于其他人身上,不讓他們持有別的意見?參與杯葛行動與否是每一個觀眾或市場消費者自行決定的選擇,如果有觀眾不願意參與,我們可以不同意他們的觀點,甚至不屑,但亦應尊重他們的選擇,而不是展開人身攻擊、謾罵什至羞辱等行為。否則,我們和電影中的「壞人」有什麼分別呢?因此大家不妨在看電影的時候,也量量自己心中是否有兩把不同的尺。
不過,補充一句,在香港市民對於政治意識及言論自由的醒覺下,〈荷里活黑名單〉中的政治相關發揮或許已不能滿足本地滿腔熱血的香港市民了。不妨也思考一下電影故事中其他的啟發。
文:Paul Jaune
反正戲院漆黑一片,你看不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