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擬音 》聲音非理所當然的存在
看過《 擬音 》後,更佩服電影幕後每一個崗位人員的努力。即使沒有射燈的注目,他們仍發揮自己的專業,為同一部作品盡力做到最好。通常我們看電影大多只注意到視覺上的資訊:故事、演員,又或電腦特技、化妝等,聲音似乎變成了理所當然地存在。《 擬音 》正正提醒觀眾,每一個音都得來不易。
電影為Foley定下「擬音」一詞,亦是為該專業定下了意義。「創造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概括了擬音一職:從日常生活中利用不同的物件,加上靈敏的聽覺和想象,變成寫實的音效。以前電影的聲音都是後來配上,例如大炮聲,不能找來真的大炮發射,只能靠擬音師的創意,利用不同物件創造。
電影從擬音師胡定一開始,延伸至其他大師憶述以前音效和配樂的盛世,亦了解到電影中配樂、配音、音效、混音、剪接等密不可分的關係。即使回憶迥異,大家同樣離不開對時代變遷的惋惜。傳承最大的難題,不是科技的進步,而是沒有人會再為一份專業花至少六年的時間琢磨,用一生的時間付出。至今外國仍然非常重視Foley一職,因為人的創意和對音樂的觸覺,是科技無可取代。
他們的努力值得我們每次完場花數分鐘看字幕,這都是對他們默默的尊敬和讚賞。
文:Janis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