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想不到,《因真相之名》的部分劇情,會在香港發生。
4月19日的晚上,明報、香港01和壹周刊聯合對巴拿馬文件進行調查報導,踢爆多位城中名人開設離岸公司,另一個具爭議的地方是他們的國籍問題。當晚看到這麼驚人的消息,本以為社會的焦點會在於文件所羅列的人士。
誰知,在20日早上,便爆出明報以「資源問題」為由,辭退執行總編姜國元(筆名安裕),此舉更被網民形容為「巴拿馬文件的第一滴血」。在這個節骨眼炒一個如此重要的人,相信稍為有點智慧的人,都不會相信這是個合理的原因(說完全不關巴拿馬事我怎麼都不相信),這個看似「愚蠢」的舉動,卻起了一個轉移焦點的作用。這個行為令到不少人感到憤怒,固然需要去聲討,迫總編輯鍾天祥交出一個合理的交代,但是萬萬不能讓報導的焦點被轉移,巴拿馬事件牽連甚廣,對香港的影響亦深,因此,我們仍需要關注事情的發展。
最怕是焦點成功被轉移
轉移焦點,就是《真》所講的核心問題。故事改編自美國的真人真事,2004年,正值美國總統選戰之前,《60分鐘時事雜誌》的監製Mary Mape和史上的傳奇主播Dan Rather在節目中踢爆時任美國總統George W. Bush在越戰期間,透過關係去逃避上前線,節目出街後,因為其中一份文件懷疑造假,大眾的焦點隨即轉移到造假的問題,並對節目的報導加以否定和漠不關心,而Mary更因此接受調查。
如果觀看《焦點追擊》的記者故事能振奮大家的人心時,那看《真》把大家扯到現實攻利的社會裹面,令到大家感到無奈,而辭退姜國元的事件則會令人憤怒。三個事件所牽涉的新聞都是十萬級敏感的,甫出街,定必迴響極大,然而,三個事情令人的觀感有不一樣,就是傳媒高層的態度,《焦》的總編Marty和編輯Robby一直為記者們擋下外面的壓力;《真》的老闆們在出事時,則立即懷疑及立即全盤否定,想盡辦法去令Mary「認罪」;明報的事件,看到的是,高層們不但沒有保護,更是不顧一切去把執行總編輯辭退。
無可否認的是,Mary在印證文件的時候,有犯下沒有核實清楚的錯誤,但事情往後的發展,令我覺得一切是有陰謀,因為這篇報導嚴重影響到George W. Bush的選戰,四方八面的攻擊接腫而來,企圖否定節目中的所有證據。當然,其他傳媒和大眾的焦點亦轉移至此,沒有人會再去跟進這件事的真偽。如她在最後的調查會上,所講的控訴一樣,Cate女王的演繹固然令人感到其氣勢,而她所講的一字一句,一針見血地指出事件的盲點和背後的目的,令人印象深刻。
點出新聞界的問題
除了偽造事件外,電影亦側寫新聞界的問題,不獨是美國,其實香港也有這種問題。事件發生在2004年,由於有節目時間的限制,不能把所有資料呈現給觀眾,高層希望報導夠爆夠搶眼,因而放棄播放一些或者能令事件沒有惡化得太誇張的資料,今時今日,在網絡世界裹,要搶網友們的眼光,起題要夠爆,不少的傳媒更開始用內容農場起題方式,以增加點擊率。在節目出街的一刻,其他電視台爭相跟隨,在今時今日,抄稿大行其道,資源緊拙,難以養一班調查報導的記者,更不用說記者不被人視為一種專業,人工如此低。當Ben道出新聞商業化時,不禁感到唏噓。
想不到,十多年後的今日回看這故事,和我們現在所經歷的無異。
文:張山地
深信緣分,不論遇上好片或爛片,也是發掘不同可能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