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其實有多套日本電影作品,嘗試從不同角度反思日本過去發動戰爭的過錯,並宣揚反戰訊息。繼《永遠的0》和《山本五十六》之後,《日本最長的一天》(にほんのいちばんながいひ)亦即將在香港上映。
故事改編自昭和史研究學者半藤一利的小說,是繼1967年之後,第二次被搬上大銀幕。講述在太平洋戰爭末期(1945年),英、美、中三國所發起的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並表示如果日本不肯投降的話,盟軍將進攻日本。所謂的「最長的一日」,是指昭和天皇向鈴木貫太郎內閣宣告日本要無條件投降,引起日本陸軍少壯派軍官的不滿。在1945年8月14至15日,他們企圖發動政變,奪走天皇宣告無條件投降的錄音唱片「天皇玉音」,阻止日本投降。
電影沒有戰爭場面,亦近乎沒有配樂,只用寫實、平舖直述的敘事手法,集中描述這班掌握日本最高權力的決策層,如何面對是否投降的選擇,以及他們內心的各種矛盾心情。電影片長136分鐘,只靠文戲支撐,唯一不多於一分鐘的戰爭畫面是由紀錄片剪輯而成的。電影群星雲集,一段接一段的文戲,劇力萬鈞,非常緊張,充滿沉重的壓迫感,再加上陰暗的色調,讓觀眾看得喘不過氣來。
一場內心的戰爭
戲中大約有四條主要的劇情線,分別講述昭和天皇(本木雅弘 飾)、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役所広司 飾)、首相鈴木貫太郎(山崎努 飾)以及陸軍少佐畑中健二(松坂桃李 飾)這四個人如何面對已近乎絕望的戰況,究竟選擇投降抑或是本土戰爭。
電影一邊正面描寫的各個政治力量的互相力角,一邊聚焦描寫幾位重要角色的內心掙扎,其實那是另一場「戰爭」。宏觀與微觀層面的描寫,兩者同樣兼顧得不錯,探討一個人面對著窮途末路,內心會出現甚麼人性掙扎。
發動侵略戰爭的關鍵人物昭和天皇,在電影開初已經明白到無法挽回局面,要知所進退,認為要儘早結束戰爭,以減少人命傷亡,因此才會「委派」想法相近的鈴木貫太郎組閣,以77歲高齡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去執拾這個爛攤子。
雖然表現得含蓄,但明知道前面是絕望的殘局卻要繼續向前行的內心掙扎,不斷在電影裡出現。選擇投降抑或是本土戰爭,對於這幾位被命運選中的歷史人物來說,這個決定是非常之艱難,他們的決定影響千千萬萬條人命。選擇投降的話,天皇、陸軍、海軍、政府高層都有可能立即成為戰犯,要面對公審和處刑,國家會被盟軍接手管理,失去國體。選擇本土戰爭,是七傷拳,雖然難以扭轉敗局,但可以增加盟軍的損傷,以及增加日本的談判籌碼,但卻要犧牲無數性命。
役所広司飾演的陸軍大臣阿南惟幾,是其中一個最關鍵的人物。有趣的是,役所広司在電影《山本五十六》中飾演希望盡早結束戰爭的山本五十六,但今次在《日本最長的一天》中飾演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夾在陸軍強硬派和內閣中的投降派之間,忠義兩難全。起初,他偏向支持陸軍內的強硬派,但最終覺悟,放棄支持下屬策劃的政變行動。作為陸軍大臣,只好選擇切腹,並拒絕介錯,承擔所有責任。
松坂桃李飾演的陸軍少佐畑中健二,是瘋狂、熱血的右翼分子的代表人物。面對著窮途末路,他們還記得發動戰爭的初衷嗎?他們最終擇選了一條不歸路,寧死不屈,不惜透過下克上,發動政變,去捍衛所謂的「日本國體」,實現他們信奉的「廣義愛國精神」。究竟他們是為了私心抑或真心為了國家?在戲中,昭和天皇曾經以拿破崙作為例子,給了觀眾一個答案。
以戲論戲,電影前半部份對白較多,比較沉悶。而在電影尾段,講述鎮壓政變和廣播局播放員反抗的那些情節,交代得略嫌太快。主要演員的陣容強大,還有松山研一和戶田惠梨香客串,或許是製作團隊為了吸引日本的年輕人入場觀看的策略,希望籍此向下一代宣揚反戰訊息。
8/10
文:林兆彬
前學聯副秘書長,註冊社工,業餘時事漫畫工作者,自由撰稿人,二次創作愛好者。夢想是能夠讓世界變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