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另類的默片:沒有文字旁述,連配樂也欠奉,但有超脫言語的表情動作;敘事幾近平白,但情緒卻起伏不已。此片也是一部另類的外語片:連可以倚靠的字幕都變得多餘,於是,普遍的觀眾彷彿成為被遺忘的一群,而畫面的一切則成為進入另一個被遺忘世界的唯一線索。此片亦似是一部大自然生態紀錄片,英文片名The Tribe正好加強了這種暗示--插班生初到寄宿學校,得幫派招攬,受大佬賞識並逐漸獲委以重任;但分岔的感情線插入,使幫派與他漸生磨擦。故事就這樣拍出來了,然而其中的文理則全由觀眾想像、推測、揣摩;空隙?問題?請自行填補,自行解答。
電影的鏡頭運用是另一個可堪玩味的特色。全片由多組一鏡到底的長鏡組成,或是立定,或跟隨演員而移動。幾場長鏡的張力相當逼人,例如女主角看醫生一場:女主角登門,醫生在居室游走,到浴室為她「診治」然後離開,全程直擊,即使觀眾閉上眼,注意力亦難以離開。另一場在末端:男主角跑上宿舍漫長的樓梯,一圈又一圈,他(與觀眾)沒有喘息的時刻。鏡頭的位置亦營造不同的距離感:特寫少之又少。多數拍攝宿舍房內的鏡頭都在門口止步;比較男女主角其中數場獨處(管道房、[宿舍內?]藍色牆壁、女主角房間),鏡頭與演員的距離都有不同。還有第一鏡:從這邊馬路攝向那邊的巴士站,先有掛接巴士停站,再有若干車輛沿這邊馬路駛過,方才勉強發覺男主角下了車在問路。另有一種距離而形成全知(或全不知)的鏡頭,例如西裝友(律師?)攜同兩女到警署,鏡頭由警署門口移向窗外,觀眾看著兩警員分別為兩女辦事,而西裝友則穿梭兩房之間。
8/10
(細味之下,中文影題竟有豐富的層次,每種解釋都切合電影。)
(第39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筆者當時有意購票,但最終時間地點不合而作罷。)
(此片其中一個賣點與話題與去年《性上癮》相近[中文影題亦有意引導],但沒有大影星坐鎮。矚目之時或許止於電影節?留意兩片正場檔期,亦且看未來的反應吧。)
文:Walter K.
從電影而來,由電影而往。
喜愛獨自觀影。大堆頭大製作不是首選。
六次入場觀看同一齣港產片;四次入場觀看同一齣非港產片。
「主場」:電影中心(2012 – )、星影匯(20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