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紀錄片節2015」將於九月八日揭幕,三十部中、港、台影片陸續登場,其中不少作品的主題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例如以探討華人身份為題的《河上變村》、《延長線》、《廣東炒飯》及《我在台灣,我正青春》。導演李惠仁的《蘋果的滋味》,從台灣壹傳媒的興衰反映出當地新聞自由的狀況。保育和綠色生活都是大家愈來愈關心的議題,《老靈魂》、《命水》、《漁生.餘聲》及《收割,開路!》等影片,都讓我們看到社會的價值觀逐漸改變,大家明白到人除了物質外,還需要有安全的環境,及豐富的精神世界。
上述的作品題材手法各異,但都反映出社會上各種逼切的問題。好作品能引起討論,故影展將舉行多個座談會,讓觀眾除了欣賞影片外,亦可深入思考各種重要的議題。
座談會簡介
1. 「港漂與北漂」
「北漂」原指中國大陸開放初期,不少人從家鄉到北京尋找發展機會。隨著國內經濟起飛,不少香港人北上工作,成了另一種「北漂」風氣。另一方面,不少國內年輕人選擇到香港升學或工作,又形成一股「港漂」潮流,此外,也有人開始「台漂」了。究竟這些漂流一族,對異地生活有甚麼感受及影響呢?
日期:11/9(五)
時間:晚上8:30–9:45
地點:香港太空館演講廳(香港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嘉賓:黃肇邦、傅榆及柴子文
2. 「港台兩地新聞自由」
傳統媒體利潤日減,經營困難,加上財團拼購,文人辦報的傳統變成由商業主導,新聞編採自主的原則大受影響。座談會請來港、台傳媒工作者分析兩地新聞界所面對的困難。
日期:12/9(六)
時間:晚上7:30–10:00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何鴻章排練室(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低層地庫)
嘉賓:李惠仁、香港記者協會代表
3. 「怎樣推銷你的作品?」
有滿腦子好主意卻未有資金、作品完成了但苦無出路,這都是不少獨立製作人面對的困難。台灣資深監製史祖德、新北市紀錄片獎獲獎導演傅榆及陳志漢,來港舉行座談會,傳授「提案」的要訣與及介紹亞洲各地的「提案大會」,讓香港的製作人借鑑。
日期:13/9(日)
時間:上午11:00–下午1:00
地點:艺鵠(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14樓)
嘉賓:史祖德、傅榆及陳志漢
4. 「港台農業紀錄片」
城市急促發展,帶來環境污染及生活壓力的問題,逼使都市人反思其生活方式。港台兩地近年有不少紀錄片關注傳統漁農業的發展,從中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座談會請來三位以漁農業為題的導演,包括台灣的柯金源及王培瑋,香港的陳浩倫,與觀眾暢談他們的作品。
日期:20/9(日)
時間:下午4:30–7:00
地點:光華新聞文化中心(香港灣仔港灣道18號中環廣場49樓4907室)
嘉賓:柯金源、王培瑋及陳浩倫
座談會以粵語及國語主講,免費入場,請以電郵或電話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