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這樣的「必然」——為人父母的,總覺得孩子長大了「必然」會離自己而去、為人子女的到了某個年紀就算離不開父母也「必然」會覺得雙親煩厭囉唆,或者另組家庭。父母覺得孩子不再愛惜自己,子女卻認為雙親價值觀只有孩子是不妥當,不代表自己不再關心父母。
0毫升の眼淚
《患難家族》的若菜家是個典型到不行的家庭:男主外,女主內,大兒子結婚,婆媳關係不算好,小兒子在外念書,不顧家卻攤大手板向父母拿錢。與很多劇情片中的惡疾情節相比,《患》片的寫實度很高,沒有經歷過鉅變的觀眾或許會不明所以甚至略覺沉悶:母親患病後,弟弟難以聯絡,兄弟二人還略抱嬉笑心態以為開玩笑,到後來難以接受;懷孕的媳婦知道婆婆患上絕症後竟然還「涼薄」地指難以幫忙;然後兄弟二人萬分理性地找出解決辦法;豈料雙親在泡沫爆破的日本經濟中竟欠下巨債,平常對父母漠不關心的兄弟才知大禍臨頭。電影中就算再苦,劇中哭戲近乎0。
這種平鋪直敘的說故事手法或許與觀眾期望有所不同;但同時卻為一眾被情緒泛濫娛樂片的觀眾「糾正」這種觀念;無他,很多劇情片甚或愛情作品中的「患病」情節是為了鋪排故事、塑造主角間的羈絆或困難、探索人類內心心理與自我價值等種種;卻很少從真正病患中聚焦於當中的過程和生活。這種淡淡似是流水的”Life goes on”的應變方法,有相似經歷的觀眾必定找到共鳴,也感欣慰。
現實需要vs.情感需要
不賣弄煽情的電影是曾以《字裡人間》衝擊奧斯卡的導演石井裕也的看家本領,觀眾不難從《患難》中看出與《字》的異曲同工之妙:比起透過劇情或情緒波動來賺票房,石井裕也以燈光、場景、甚至刻意迴避「撐爆觀眾要求」的配樂,以寧靜和自然的故事發展描畫角色們的成長,進而解決事情。除此以外,比起《字》片,《患難》題材本質上比較容易偏向照顧觀眾情感要求,《字》片則更為勵志而且有感情戲加分,要拍得平實而不沉悶是一大挑戰。這也可能因為年幼喪母的石井自己本身也有類似經歷,明白到:人生逢巨變,有血有肉的人第一反應當然是湧出的澎拜情感宣洩;但宣洩過後解決問題才最實際。
珠玉在前
戴着前作《字裡人間》的光環,加上片種類似經典大師山田洋次的家族系列,觀眾難免有珠玉在前的先入為主。不過兄弟二人妻夫木聰和池松壯亮情感掌握異常細膩,能引領觀眾入戲,加上聰哥之前在《年輕人們》演同類角色的磨練,在《患難》中的演繹更見揮灑自如,卻少了一份土氣的浮誇,而池松壯亮的吊兒郎當與和父母的互動,保羅竟然有中看着自己家中弟弟的感覺。加上電影前半段兄弟二人對家庭冷漠的態度對比,兄弟二人性格、分工和長短處更暖心,也更覺得,世上沒有奇蹟,只是家族的愛讓不可能變可能。儘管如此,礙於題材,預期《患難》在各電影節中未必有如《字》之勢,獲獎呼聲較低,但這不影響《患難》本片本身是值得一看的電影。
7/10(難得的不煽情,演員戲味十足,部分鏡頭略長,cut一兩秒都得掛?!)
文:Paul Jaune
反正戲院漆黑一片,你看不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