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紀錄片節 十週年—節目更豐富多姿、前奏活動七月開鑼
今年是「 華語紀錄片節 」第十週年,為慶祝十歲生辰,節目內容將更豐富精采。影展將於九月九日開鑼,而前奏活動會在七、八月展開,好讓紀錄片愛好者先來熱身。
首個前奏活動「香港紀錄片之路」座談會已於七月廿一日舉行,席上四位本地年輕紀錄片導演暢談創作的苦樂。第二場前奏活動「沈可尚的光影旅程」放映暨座談會於八月六日舉行,會上放映沈導演的紀錄片名作《築巢人》與及劇情片《世紀末的華麗》,緊接著放映的座談會中,亦會播放其短片《美好的旅程》及多部廣告片,讓觀眾認識沈可尚多方面的創作才華。
「華語紀錄片節」在九月九日正式舉行,節目內容有六部份,包括:「短片組競賽」、「長片組競賽」、「香港作品選」、「新北市紀錄片精選」、「國際精選」及「歷屆作品回顧」。
長短片組競賽共有十三部中港臺影片入圍,短片組的本地作品包括由陳巧真、徐智彥執導,以清潔工人為題的《叫我陳太》;謝雅妍導演探討與父親關係的《這是這文富》。其他入圍短片包括四部臺灣作品:探討自然分娩的《祝我好孕》、講述外藉漁工的《觀漁》、描述死囚沉冤得雪重獲自由的《鄭性澤的48小時》及記錄「二二八事件」後臺中市民自組民兵部隊對抗國民黨的《二七部隊》。來自甘肅的《壽材匠人》是中國作品,描寫漸漸沒落的棺材製作行業。
長片組共有六部作品角逐,包括兩部臺灣及四部中國作品:《日常對話》探索母女關係和性取向、《馬賽克少年》是一群問題少年在桃園少年之家成長蛻變的故事。國內作品之中《凶年之畔》以船廠工人爭取權益為題、《做種》是黃山腳下小村莊面對拆遷的故事、《工廠青年》探討深圳工廠工人的生活、《麥地沖的歌聲》帶觀眾走到苗族部落,了解他們如何在打壓下堅守信仰。
為慶祝影展十週年,今年增設「國際精選」及「歷屆作品回顧」環節,「國際精選」方面將放映五部來自歐洲、印度、緬甸和泰國的作品,這些影片均為香港首映,題材風格各異:《法薩爾特家族秘密》 描繪家族歷史;《以朋友之名》探索非洲被各強國侵蝕的慘況;《夜寐之城》呈現印度窮人無家可歸的困境;《斯瑪蓮》和《我的義肢》分別描寫在泰國打工的緬甸家庭生活和緬甸邊區傷殘退伍軍人自製義肢,助人自助的故事。
而「歷屆作品回顧」方面,選映七部過去入圍作品,中國影片包括胡杰的《我雖死去》、于廣義的《小李子》、張天輝的《再見北京》和周浩的《急診》。而臺灣作品則有林皓申的《某年》、賀照緹的《我愛高跟鞋》和楊力州的《我們的那時此刻》,這些都是叫好叫座的優秀紀錄片,影迷們萬勿錯過。
影展期間將舉行三個座談會,首個座談會為「講故事的技巧」,在九月十日舉行,由臺灣資深監製史祖德聯同多位新北市紀錄片獎得主主講。第二個座談會「中國獨立紀錄片前景」在十月十二日舉行,將邀請參展的中國導演出席,討論中國獨立紀錄片在政治及市場兩方面影響下,該何去何從;十月十五日舉行的「臺灣紀錄片創作路」由臺灣導演主講,探討當地商業發行漸趨成熟之時,市場化與電影創作的關係。
今屆影展頒獎禮於十月十四日舉行,將公佈長短片組競賽的結果。
影展資料
日期:2017年9月9日至10月19日
放映地點:
- 香港藝術中心(香港灣仔道2號)
- 香港太空館(香港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 香港科學館(香港九龍尖沙咀東部科學館道2號)
- The Grand Cinema(香港九龍尖沙咀柯士甸道西1號九龍站圓方2樓
(詳情請見附件影展單張 或 瀏覽網頁 www.cdf.asia)
「采風電影有限公司」簡介
「采風電影有限公司」於2004年成立,由香港紀錄片導演張虹聯同攝影師林偉鴻及多位電影、文化及教育界朋友創辦。「采風」為非牟利電影藝術團體,致力推動香港紀錄片藝術及文化,其主要之活動包括製作、放映及研討會、訓練課程及發行等。
本機構自2008年起,於香港舉辦一年一度的「華語紀錄片節」,為全球首個以華語紀錄片為主的年度影展,是全球華人紀錄片的交流平台。「采風」主辦的其他活動,包括為教育及社區機構而設的「學校及社區記錄片巡迴展」、定期放映紀錄片的「月影──紀錄片有約」、專門培訓人才的「紀錄片製作班」、「紀錄片大師班」及「兩代合拍」等。
節目查詢
電話:(852)2540 7859
傳真:(852)2547 7942
Facebook:采風 (www.facebook.com/visible.record)
傳媒查詢
林偉鴻 電話:(852)9770 6655/2540 7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