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新聞

【 MOVIE6 新聞 】 獨立焦點2019 :魁北克獨立電影的本土力量

獨立焦點2019 :魁北克獨立電影的本土力量

香港獨立電影節今年再度推出「獨立焦點」項目,主題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獨立法語電影,為香港首次全面探討魁北克獨立電影。節目搜羅了十一部魁北克經典之作,部份更為是近年修復之珍藏。 獨立焦點2019 希望以魁北克獨立電影之時代歷史脈絡為線索,再以主題、意識等分類,提供四個角度去理解魁北克電影的本土力量。節目單元及選片包括:

 

一、「自主作者」

戰後的魁北克於保守政黨的統治下開始出現反動,默默揭開「寂靜革命」的序幕,影響無遠弗屆。社會逐步開放亦讓魁北克電影人開始建立作者特色,除了參與創立「直接電影」,還多以寫實為主的創作風格拍出不少重要作品,用以反映當時社會腐敗的情況,同時也展現出 對殖民意識、身份危機的覺醒。 

1. 《捕鯨人之歌》(1963,導演皮亞皮可、米修布洛特):魁北克有份創立的「直接電影」 示範作,為紀錄片形式、真實影像寫下劃時代一筆;

2. 《安東尼叔叔》(1971,導演克勞德朱特拉):數十年來屢次被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評為加拿大電影十大第一名,窺見魁省文化最重要之作品;

3. 《藍波逝去的故鄉》(1977,導演尚皮亞利費華):康城影展競賽作品,藉法國著名詩人藍波的生平脈絡,探索魁北克文化發源地法國的尋根之作;

4. 《好心放開我》(1980,導演法蘭斯麥高維治):柏林影展競賽作品,當年亦橫掃加拿 大「奧斯卡」金尼獎,深刻記下七十年代末魁北克的社會縮影,是次放映修復版本。 

 

二、「政治抗爭」

魁北克為了捍衛本土法語及文化,政治糾紛從未間斷。以加拿大國家電影局為首的官方團體,賦予魁北克電影導演不少自由,大膽資助不少從抗爭民眾角度出發的政治議題電影。幾個重大的政治事件包括「十月危機」、兩次的獨立公投,都孕育了形式獨特、批判凌厲的出色作品。 

1. 《命令》(1974,導演米修布洛特):榮獲康城影展最佳導演,糅合劇情及紀錄元素,細膩地刻劃「十月危機」受害者被捕過程,是次放映修復版本。

2. 《舒適與冷漠》(1982,導演丹尼阿肯):魁省名導丹尼阿肯聚焦魁北克第一次獨立公投的紀錄片,以睿智的論調大膽諷刺魁省市民對政治的自我感覺良好;

3. 《十月危城》(1994,導演皮亞法拉度):魁北克最離經叛道的導演話題之作,片面敍述「十月危機」引起極大爭議,睽違十年才能公映。

 

三、「世俗與傳統」

八十年代魁北克跟隨世界潮流,經過世俗化和現代化的洗禮,開始與傳 統文化出現鴻溝,尤以美國資本文化入侵,以及天主教權力大幅削弱最為明顯。魁北克的獨立電影再 度與世界影壇接軌,其中以丹尼阿肯最為成功,將魁北克推廣得更遠。 

1. 《美利堅帝國的衰亡》(1986,導演丹尼阿肯):首部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加拿大電影,嬉笑怒罵美式資本主義下的人性醜惡,下啟大導幾部同類型題材作品;

2.《滿地可耶穌》(1989,導演丹尼阿肯):再度提名奧斯卡,並捧走康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劍指魁北克天主教支配式的地位,大導另一巔峰之作;

3. 《我為兄狂》(1995,導演羅拔利伯殊):魁北克劇場導演轉戰電影,首作借希治閣說故事,並與傳統的魁北克文化對話,即拿下金尼獎最佳電影和導演。 

 

四、「理想破落」

踏入千禧時代,年青的獨立導演自主的特性仍沒有減退,但因生活已漸趨富裕穩定,偶爾面對社會的動蕩,他們會更勇於嘗試及實驗不同形式,強調從自身角度出發,只是猛然發現世界並不如想像般美好,自身所控制的與期待有落差,不免理想破落。 

1. 《理工學院屠殺案》(2009,導演丹尼斯維爾諾夫):荷里活 A 級大導最為扎根魁北克題材之作,以獨特的電影語言挖掘學園屠殺案中各個大學生的躁動和失落;

2. 《殺死我阿媽》(2009,導演薩維杜蘭):天才美少年導演二十歲處男作品,即揚名康城連奪三獎,以自身出發叩問家庭束縛、同志身份最原汁原味之作;

3. 《革命半途而廢的人終將自掘墳墓》(2016,導演馬修丹尼斯、西蒙拉華):片名出自法國大革命家的名言,兩位新銳導演以最赤裸及前衛的筆觸,將學生運動「楓葉之春」後年輕人壓抑良久的欲望與掙扎盡情解放。 

 

香港獨立電影節官方網站:www.hkindieff.hk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