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專題

m6 keylight | 末日飛車、荒漠廢墟、混亂與暴力的失序社會 —— MAD MAX 廢土龐克美學

近日上映的《芙莉歐莎:末日先鋒傳說》,向觀眾呈現了一種獷悍不羈的後末日想像,將「廢土龐克」的美學概念在大銀幕上浩蕩地揮灑!

「龐克」由來
七十年代的英國正經歷經濟蕭條,人民開始以暴力方式向政府表達憤怒。這些破壞秩序的群眾,被稱為「龐克(Punks)」。後來它逐漸延伸成一種挑戰主流價值觀的次文化,形容離經叛道、渴望變革的個體,為音樂、小說和電影等作品帶來深遠影響。

同時,文學界掀起了一股科幻新浪潮,不再以科學理論為主軸,反而更著墨於軟科幻,思考戰爭和科技可能帶來的悲劇,以及人類在極端環境中會如何自處及反抗。各種「科幻龐克」美學風格由此誕生,大眾較為熟悉的,應該是常見於影視作品的「賽博龐克(Cyberpunk)」。

然而,科幻龐克還可細分成更多種類,例如以維多利亞時代蒸汽機為元素的「蒸汽龐克(Steampunk)」及以暗黑金屬作主題的「柴油龐克(Diselpunk)」。至於《末日先鋒(Mad Max)》 系列中的荒土設定,則屬「廢土龐克(Wasteland punk)」。


➤ 廢土龐克
廢土(Wasteland) 一詞取自聖經啟示錄,形容世界毁滅後的狼籍狀態。

廢土龐克的作品取材自現實生活中戰爭和氣候變化等憂患,對科技發展持悲觀態度,透過藝術手法探討文明消亡後的出路。故事通常設定於巨大災難或或核戰之後,社會資源匱乏、極權當道、惡徒肆虐,僅存的人類需在頹垣中求存,游離在生存與道德之間。

在《末日先鋒》中,政權掌控著子彈、汽油、機件和食物水源——所有在沙漠生存的必需品,藉此控制底下階層,讓他們無力反抗;War Boy 從小被洗腦,被奪去知識和思考能力,一生只求為掌權者犧牲自己,以登上英靈殿;飛車黨派為搶奪資源而無惡不作,泯滅人性。芙莉歐莎便是於這個混沌的反烏托邦中誕生,揹上信念殺出重圍。

廢土與賽博龐克的區別,在於後者設定在科技高度發展的未來城市,人類過著 High Tech, Low Life 的生活,人工智慧構成威脅;而廢土龐克則相反,文明早已被科技摧毁,主要探討人性的走向。

➤ 矛盾感美學
廢土故事大多於乾旱、缺生命力的沙漠中開展,氛圍沉重;殘舊的工具和服裝飽歷風霜,但仍留有從前科技的痕跡,並拼湊著從各處搜刮回來的廢料、生銹機械件。像《末日先鋒》中那些組裝奇特的部落戰車,雖不協調卻帶狂傲氣勢,象徵在荒漠生存所需的氣焰與強悍,展現出矛盾、頹廢且原始的末日風格。

 

荒漠的人性試煉
雖然廢土龐克由毁滅開始,但它想強調的其實是「重生」之後。

後末日的世界推倒重來,種族等級大洗牌。既然再無規矩,人類該以生存至上,解放弱肉強食的獸性;抑或堅守道德界線,捍衞殘餘的人性光輝?《末日先鋒》中的 Max 與 Furiosa,便選擇了全速追尋自己相信的正義,拒絕被廢土吞噬。

然而,在墮落之道上,還高談著善惡與公理,又存在意義嗎?

人性可駛至什麼極限,就交由廢土見證。

——
文:m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