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專題

m6 keylight | 《 情留六號車廂 》 一程車限定的溫柔

「只有部分的我們會觸碰到一部分的他人。」



《情留六號車廂(Compartment No.6;下簡稱《車廂》)》改編自曾獲芬蘭文學獎的同名小說,並由芬蘭導演尤侯郭斯曼寧改編執導。電影於 2021 年康城影展獲評審大獎,同年更獲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提名。

故事講述來自芬蘭的女主角 Laura 正在莫斯科讀書,計劃與女友遠訪北極圈看歷史岩畫,卻因對方未能赴約,使她獨自登上了長途臥鋪火車,遇見將共度長夜的室友 —— 凶神惡煞、粗魯酗酒的俄羅斯礦工 Lyokha。


「情留」與「車廂」兩個關鍵詞,難免讓人聯想起經典《情留半天(Before Sunrise)》,然而《車廂》並沒有將火車邂逅浪漫化,反而保有北歐電影一貫的抽離,理智地看待陌生人的善意。 

雪國列車、陝窄殘舊的車廂,芬蘭遇上了俄羅斯。 一個內斂,一個硬朗,Laura 和 Lyokha 不論背景或階級都南轅北轍,在現實中根本不會接觸。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同為這個冷漠社會裡的異鄉人。

六號車廂仿似一個真空地帶,讓兩個孤獨的旅人能放下外在差異,在未深入認識前,坦率展現內心。Laura 和 Lyokha 由看對方不順眼,漸漸卸下了心防。像獸終於嗅到了同類,在一程長途車中,互相靠近取暖。

每段關係的開展,都是基於雙方某種情感、看法、時機剛好同頻,而這種一致不代表他們(有能力)真正互相了解。像電影中引用的瑪麗蓮夢露的說話:「只有部分的我們會觸碰到一部分的他人。」不需要靈魂伴侶,有人能在漫長旅程中找到小部份的自己、交換片刻溫柔,已足夠溫暖數個長冬。

我們放不開的或許不是合得來的人,只是那些被看見的當刻。兩位主角深明有些關係最好點到即止,因此他們始終保有克制的距離,不交換聯絡方式,讓感情一直不帶雜質,在彼此的腦海中存活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車廂》是與少有俄羅斯、德國和愛沙尼亞的合拍片,背景設於蘇聯解體的九十年代,人們迎來了自由,也面臨經濟衝擊。這趟駛離又駛去的旅程,隱喻了當時年青人對方向、根源的找尋。背著蕩氣迴腸的歷史記憶、成長的迷惘,現在該何去何從?


Lyokha 最後決定陪 Laura 到世界盡頭,岩畫卻被風雪完全蓋住。荒茫雪地上,兩人雀躍地丟雪球、你追我逐,用無法向外展現的純真,融化周圍的雪。

來到此刻,「終點」好像不怎麼重要了,它不過是讓我們提起勇氣啟程的幻想烏托邦,不是人生的答案。旅程中的風景輪廓、各種深淺的善意,才是最後能填滿心臟的收獲。

___

文:m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