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專題

m6 keylight | 《 汪汪夢裡人 》:孤獨是城市的病

《汪汪夢裡人》是一場關於狗狗與機械人的情感冒險,看得懂的大人 99% 都難逃一淚。然而故事更多著墨的,其實是「一隻狗」的部分:一個度過長夜、一個解決問題、一個放風箏、一個生活……狗狗總是自己一個。這套動畫值得深思的,除了關係中無可避免的流動起伏,還有每個城市都披著的「集體孤獨」。
 
➤ 全球寂寞化
 
在紐約生活的狗狗一直找不到交心的朋友或伴侶,無法融入周遭社會。街道的喧鬧和歡快爵士樂,襯托著沒有對白的角色們、狗狗受到的惡意,更顯出大城市的冷寞疏離。狗狗唯有購買機械伴侶,才可填補心靈的空洞。
 
人與人之間缺乏連繫與關懷早已不是陌生事,孤獨甚至被官宣成流行病:先是世衛將孤獨列為公衛危機;英國與日本政府亦分別前後任命「寂寞部長」、德國於今年推出「聯邦政府對抗孤獨策略」,以正視社群孤立帶來的嚴重影響。有研究指,寂寞的禍害就如一天抽十五枝煙,令人更易罹患致命疾病。
 
城市在進化,人們的溝通技能卻日漸萎縮。尤其疫情之後,大家習慣了穴居生活,復常後似乎更怕社交。更多的是不知從何去說,對方又無心去聽;另外,孤獨也來自於這個世代滋生的各種不安感:社交媒體的鎂光燈幻象、朋輩比較、不符大眾審美或價值觀、FOMO、談不成戀愛、或談了比沒談時更寂寞的戀愛⋯⋯在這個「成就至上」的社會,我們總有一些「失敗」。這種比別人落後的焦慮,慢慢便藴釀成孤獨感。大概,在寂寞這個層面上,世界終可實現大同。
 

《汪》片刻意模糊了性別國藉年紀,所有觀眾都可以投射自己版本的孤獨,狗狗也是機械人。

 

 
➤ 一人之境美不美?
 
近年愈來愈多流行文化歌頌一人之境的必要,自由自在,也是場風景。然而,獨處的美在於它的「主動性」,我們可以「選擇」何時享受一個人,何時返回社群。這與被動的孤立不盡相同。
 
人類在生物屬性上始終是群體動物。像 Thread 這個有愛社群的盛行,便再度證實了我們對陪伴的需求。大數據令用家連結到有共同情感的脆友,很多在現實生活中不知對誰說的心事,在這個匿名社群隨時都能找到共鳴:啊,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想。再獨來獨往的人,都總渴望被接納,於真實世界無法得到,唯有將意識移居線上社會。
 
或者,這些寂寞美學、一人宣言不過是種自我保護機制。既然對抗不了世界性的關係斷線、存在危機,唯有為自己注射安慰劑,將不安訴諸於藝術,將意識移居線上社會,轉念改變心境。像躺於沙灘上的機械人一樣,雖然被世界打倒,至少可在腦海起舞。

___

文:m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