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Tag

m6keylight

電影專題

m6 keylight | 無懼爭議 於日本發行《奧本海默》 文藝電影重大推手 —— Bitters End

m6 keylight | 無懼爭議 於日本發行《奧本海默》 文藝電影重大推手 —— Bitters End 即使反對聲音不斷,依然大膽購入《奧本海默》的日本發行權?將濱口龍介捧上世界舞台?喜歡文藝電影的觀眾,一定要知道這間專門發行文藝作品的日本獨立電影公司 Bitters End ! ➤將濱口龍介推向國際舞台 Bitters End 由電影製作人田中幸男(Yukio Tanaka)於 1979 年成立,在影壇有重要地位。他認為,獨立電影應該有足夠的自由去挑戰現有的電影語言和表達方式,不被商業市場所限制,但同時也不應過度偏離大眾,要在藝術性和觀賞性之間找到平衡。 其選片風格以藝術性主導,如文學改編、社會寫實、甚至哲學性的電影類型,深受喜愛獨立藝術電影的觀眾支持。Bitters End 積極參與電影的製作和企劃,支持年輕、有創意的導演,例如濱口龍介。 Bitters End 為他發行了多部作品,包括《Drive My Car》及《偶然與想像》及推廣至全球,前者在 2021 年獲得康城最佳劇本獎,並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將濱口龍介推向國際舞台。 除日本本地作,團隊亦會選擇引進不少歐美文藝電影,如近期的《盜墓奇美拉》、《落葉》和《新活日常》等,滿足影迷的味蕾。 ➤冒險發行奧本海默 2023 年的《奧本海默》因描寫核武及日本歷史等敏感話題,曾在日本遭受抵制。即使其他國家已一一上映,日本檔期始終久久沒有消息。 直至 Bitters End 無懼爭議,宣佈負責發行,希望透過電影推動戰爭倫理、核武影響等重大議題的討論,可見他們前膽性。在日本發行後,電影伴隨了多場映後討論和專題座談,使當地觀眾能理解奧本海默在科學成就與道德之間的複雜抉擇。 ➤…

電影專題

m6 keylight|描繪邊緣人物色彩 當代獨立電影導演 Sean Baker

m6 keylight|描繪邊緣人物色彩 當代獨立電影導演 Sean Baker 由《跨性有話兒》(Tangerine)到《阿諾拉》(Anora),導演 Sean Baker 都以獨特的顏色調度及溫暖生活化的故事,渲染小人物的故事及他們面對的岐視與困境。身兼導演、編劇和製片人多職的 Baker ,每部作品都口碑滿載,是不可不認識的當代電影創作者! ➤ 專用素人演員 僅推出了六部長片,Sean Baker 都以溫暖的色彩風格及對邊緣社群關注作主題,揭示美國五光十色以外的一面。他特別喜歡使用素人演員,角色表現能更自然和真實。他對現代電影偏好全數碼化感到可惜,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帶出獨有的質感,像《阿諾拉》便採用了全菲林拍攝,而每一部都有專屬的色調。 Sean Baker 出生於 1971 年,父母都是藝術愛好者,令他小時候開始便接觸到電影世界。大學時期更開始學習電影製作。他的第一部長片《Take Out》在 2004 年上映,以一名中國外賣速遞員的日常生活為背景,探討移民生活的艱辛,奠定他的創作風格。 ➤ 以 Iphone 拍攝 而真正令 Baker 成名之作,是 2015 年的《跨性有話兒》。其成本只有十萬美元,全程使用 iPhone 5S 拍攝,講述一名剛出獄的跨性別女性在洛杉磯的友情故事。Baker 表示,使用這個方式是為了讓拍攝更靈活,展現即時性和真實感。然而,作品放到大銀幕上卻毫不廉價。 加上後期製作及夢幻的橙紅調色後,反而令電影充滿復古質感。當中話題性及拍攝驚喜,令其榮獲多個獎項,包括美國電影學會獎「年度最佳電影」及康城「金棕櫚獎」提名。 2017…

電影專題

m6 keylight|《 阿諾拉 》:脫衣舞孃都追求童話

m6 keylight|《 阿諾拉 》:脫衣舞孃都追求童話 是青春少艾,也是夜裡的脫衣舞孃; 早熟,卻依然渴望童話; 拜金,但不拜倒任何人 —— 這是阿諾拉夢幻又現實的成長故事。 ➤ 性工作者的人性面貌 根據國際性工作者聯盟 2024 年的報告,全球性工作者有逾 5,200 萬人,而當中女性平均年齡為 14 歲。《阿諾拉》(Anora)的故事雖為虛構,意念卻基於這個真實的社會現象。 阿諾拉是一位二十初頭的脫衣舞孃,對跳鋼管舞,甚至如何撩動男人都駕輕就熟,即使電影沒明說,都可見她經驗及閱歷深厚。一個晚上,她偶然服務了一位俄羅斯高富帥,二人火花四濺,她更成為了他在美國的「全職女友」,並在拉斯維加斯成婚。以為收獲了童話般的愛情、糜爛的生活,但 Happy Ending 在現實中原來不存在⋯⋯ 電影由美國導演 Sean Baker 執導,榮獲今屆康城最高榮譽金棕櫚獎,也延續前作《赤色大箭男》及《歡迎光臨夢幻樂園》對性工作者的關注。這個職業總帶著不潔、墜落的標籤,令社會對他們有著既定的不良印象。然而,大部分人都忽略了他們在工作以外,都不過是在學習生活的普通人,一樣渴望著奇蹟出現。 Baker 的焦點並不在身體買賣上的爭議、或這個生活方式的艱難,反而是他們的人性故事及情感。觀眾將跟隨這位世故又稚嫩的少女,展開冒險之旅,學習捍衛自尊與愛情。 ➤ 幽默處理社會議題 Baker 的作品寫「人」,就如每個個體都有獨特之處,他的攝影調度也充滿情感。比起快捷準確的數碼攝影,使用根據光線變化的菲林向來是他的首選。《阿諾拉》以 35mm 菲林拍攝,盡量使用自然光,使電影散發真實、生活感的氛圍。 在阿諾拉尋覓真愛的旅途上,她將面對階級觀念、歧視、自尊心等難題,觀眾可看見這位少女立體的性格、剛強又脆弱的一面,以及她在思想上的成長;幽默歡樂的敍事方式,為困境透出幾線光,同時令阿諾拉更使人同情。即使觀眾沒有接觸這個圈子,亦可在她身上找到與自己共鳴之處。 也許這正是導演把電影命名為《阿諾拉》的原因 —— 讓觀眾感受這個女孩的靈魂,而非她的出身或職業。  …

電影專題

m6 keylight|香港亞洲電影節 4 套值得期待港產片

m6 keylight|香港亞洲電影節  4 套值得期待港產片 香港亞洲電影節上星期開幕!今年繼續有不少題材新穎、陣容強勁的作品推出,其中四部港產電影更令人引頸以待: ➤《破.地獄》 戲骨黃子華及許冠文自《神算》後再度合演,分別飾演殯儀經紀及傳統喃嘸老師,以鮮有的香港傳統殯儀為主題,談生命的開始、終結及中間的情感六慾。一文一武的二人由背道而馳,到對生死有新的領悟。作品由《不日成婚》陳茂賢執導,聯同一眾金像陣容打造,為今屆香港亞洲電影節打開序幕。 ➤《爸爸》 親生兒子弒殺妻女,該如何面對?《爸爸》以 2010 年「荃灣享和街弒母殺妹案」案件為藍本,由《踏血尋梅》翁子光執導,伙拍影帝劉青雲飾演爸爸一角。沉重複雜的關係,演活「最疼」與「最痛」。電影入圍第 37 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是唯一一部入圍櫻花大獎的港產片。 ➤《看我今天怎麼說》 電影入圍第 61 屆台灣金馬獎三大獎項,主演游學修及鍾雪瑩獲提名影帝影后,引起亞洲戲迷關注!三個世界沒有聲音的少年,不被身體因素設限,以手語與外間連結,發現友情與自我。黃修平繼《狂舞派》後再譜年青人的成長篇章,訴說不一樣之少年們的感動故事。 ➤《寄了一整個春天》 由陳果監製的 「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第六屆大專組得獎作品 《寄了一整個春天》,不止由新晉導演葉鈺瀛自編自導,更有新世代演員 Collar 成員邱彥筒(Marf)及陳書昕出演,以賣二手底褲作主線,揭示少女渴望與人連結的心願,輕輕道出青春心事!  …

電影優惠

m6 keylight|拒做花瓶 走偏鋒路線星二代 《完美物質》Margaret Qualley

m6 keylight|拒做花瓶 走偏鋒路線星二代 《完美物質》Margaret Qualley 《完美物質》不止恐怖程度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女主角 Margaret Qualley 的曼妙身段與挑逗風韻亦令世界著迷!這位「破格演出」的影壇寵兒,原來一直都在突破「美女」的既定路線,挑戰不尋常劇本! 演藝世家出身 現年 29 歲的 Margaret Qualley,是著名女星 Andie MacDowell 與模特兒前夫 Paul Qualley 的女兒。 Margaret 從小學習芭蕾舞,於 16 歲成為模特兒。優雅氣質更令她獲選加入 「Chanel Girls」行列,擔任 Chanel 品牌大使。她與金牌音樂製作人 Jack Antonoff 於去年結婚。   不被形象設限 戲路廣闊 Margaret 於 19 歲時,因到電影片場探訪當時的演員男友,機緣巧的生合下獲得片中一個小角色,從此開啟演藝事業。之後她曾出演…

電影專題

m6 keylight |《 憐憫的種類 》三段式寓言 談人類控制慾

m6 keylight |《 憐憫的種類 》三段式寓言 談人類控制慾 《可憐的東西》導演尤格藍西莫怪誕新作《 憐憫的種類(Kinds of Kindness)》備受期待,卻跳過大部分亞洲影院,直接於 Disney+ 獨家上架。電影近三小時,主演分別在三段短篇故事中飾演不同角色。比起較商業的前作,《憐》回歸導演早期冷酷殘暴風格,穿插神話符號,透視人類對「控制」的慾望。 (含劇透,慎入) ➤ 控制慾 vs. 被控制慾 雖以憐憫(kindness)為題,電影卻無處不殘忍。第一段故事講述 Robert 的老闆對他照顧有加,常贈送貴重的物品及大屋,前提是 Robert 需嚴格跟隨他無理的生活指令,由不許生育到開車撞人,都不容拒絕;另一段故事則關於為信奉邪教而離開家庭的 Emily ,因意外被驅逐,因此希望尋找可將人起死回生的「天女」,帶回教派贖罪。 以「善意」去換取絕對服從的行為,在職場、關係、甚至宗教中常見。支配的快感無須多言,然而,亦有不少人甘願成為被支配的一方。像 Robert 因拒絕了老闆的要求而回復自由身,卻無所適從,寧願繼續被思想控制。將自由交予權力者,跟隨規條便能安然過日子,這樣便無須承擔人生責任與無力感。社會上出現的控制與被控制,一唱也要有一和。 ➤ 奉獻等於愛? 第二段故事講述 Daniel 失而復得他失蹤多日的妻子 Liz,卻發現她的喜好及行為變得不一樣,因此懷疑眼前不是真正的妻子,他開始要求 Liz 以極端方式來證明對他的愛。 Liz 的改變,讓 Daniel 覺得這段關係不復從前;妻子唯有靠單方面的奉獻,來維繫習慣了的陪伴。尋常的愛情悲劇,在尤格藍西莫手中卻幻變成血腥寓言。其中探討的,並不是…

電影專題

m6 keylight | 為何日本美食電影總是很療癒?料理內的人生調味

m6 keylight | 為何日本美食電影總是很療癒?料理內的人生調味 日本電影中的料理總帶種神奇的療癒魔力。食事對日本人而言,不只是口腹之慾的滿足,更是每天的心靈維他命。到底畫面中有什麼獨有的人生調味? ➤ 細嚼每刻日常 日文料理二字,解作「料想食物的道理」,意指烹煮時要思考食材來源,感受自然與生命的存在;日本人吃飯前會雙手合十,說聲「いただきます!」,其實不是一般所翻譯成的「我開動了!」,而是「領受」的意思,進食前要對食材表達誠摯的感激。 像《小森食光》,便展示了每道平凡菜式背後的心意。簡樸實在的食事之美、對每樣食材的用心,就像對日常的細嚼,提醒觀眾感恩當下。 ➤ 「為誰料理」的心思 食物在日本影視作品中,常盛載角色間的情誼,在宮崎駿動畫中尤見明顯。例如獻出心臟的哈爾及為他煮早餐的卡西火,一頓飯的情節,便道出了兩者間深深的連結,要互相依靠才能延續生命;又如白龍贈予千尋的飯團,代表了彼此約定及希望。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珍惜,令這些家常食物看起來倍添幸福滋味。 ➤ 不被打擾的食光 在日本,一人食有個專有名詞:「孤食」(こしょく)。無須與人交際,不被人打擾,靜靜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 《孤獨的美食家》的五郎便是一位孤食家老饕。他每天四處頻撲,最大的收獲就是工作結束後的一人食。劇集於深夜時分播放,五郎放下生活煩惱,每頓飯如入無人之境,只有內心的食評獨白,只專注大快朵頤。慢食的實踐,讓下班的觀眾也卸下白天的紛擾,尋回平靜的心神。 日系美食電影的食物都連結了文化、自然、生命與情感,由餐桌直送生活,為觀眾料理人生。其中的溫暖細膩,就是最療癒之味。…

電影專題

m6 keylight | 《 人間蒸發株式會社 》 一票難求 紀錄日本「夜逃」現象

m6 keylight | 《 人間蒸發株式會社 》 一票難求 紀錄日本「夜逃」現象 Jōhatsu ,日文解作「蒸發」。 近十年,日本有八十多萬人失蹤,部分因為意外,很多卻是自願。早前於百老匯電影中心撳起搶飛熱的「歐亞紀錄片週」作品《人間蒸發株式會社》,便紀錄了人走投無路的一刻,及「夜逃屋」企業如何幫他們𣊬間蒸發。 ➤ 夜逃屋 夜逃屋意指「協助你連夜搬家的公司」,實質卻暗藏隱姓埋名、一晚間消失的意思。作為合法(處灰色地帶)企業,他們會為遭暴力對待、感情糾紛、被追債、甚至想讓遠離父母等人士提供秘密搬家服務,短時間內為客人安排新住址新身份,到陌生城市重拾生活。他們會保護你安全、提供情緒援助及執手尾,一條龍服務。夜逃屋不批判,即使殺人未遂,只要付費,亦可替你你悄悄抹去蹤跡。 ➤ 逃避與逃亡 據報,日本有十萬人曾使用夜逃屋的服務。一些是因面臨家暴等生命危險而「逃亡」,剩下的則是「逃避」:紀錄片隨訪了一位因債潛逃的中年男人,多年來隱居於奄奄一息的大阪西成區貧民窟。雖生活惡劣,但此處沒人知曉他嗜賭欠債的過去,於他已是天堂。離鄉幾十年,連父母去世亦未曾回家。然而,在這個不光彩毋寧死的國度,比起承受失敗和無能帶來的羞耻感和批判,孤身一人可能更輕。 重生前必先經歷死亡。不論為何,這些逃亡者都要先殺死本來的身份,由無開始。像避債者、被仇家追殺者等,他們更需切斷與舊生活的連結,礙於身份亦不能找正式的工作。無以為家,只求今天溫飽。成功走出了當刻的絕望,步向的卻是另一種無助。 《人間蒸發株式會社》由逃亡者、尋人者及協逃者視角出發,揭示滋生於社會罅隙的罪惡、壓力與暴力,如何逼使一個人不惜刪除自己也要逃出生活,直視日本亮麗表面下的猙獰。 《人間蒸發株式會社》|9 月 19 日正式上映 (文:三點水@m6 team @miiizusayshi_)…

電影專題

m6 keylight | 《 飢餓教室 》逆向寓言故事 絕食得永生

m6 keylight |《 飢餓教室 》逆向寓言故事 絕食得永生 這是一個邪能勝正的現代寓言:寄宿學校來了新的營養學教師諾華小姐, 傳授新派「意識飲食」,吃得愈少,不止可修身、保護生態、甚至改變世界!幾位同學深信不疑,齊齊入教成為「歸零堂(Club Zero)」一員⋯⋯ ➤ 矛盾感視覺設計 「矛盾感」是《神蹟疑雲》、《極樂品種》導演謝茜嘉侯斯娜的作品標誌,而競選今屆康城金棕櫚獎的《飢餓教室》亦延續此風格,以和諧超現實的視覺設計,對比暗湧的家庭衝突。 片中有不少家庭場面,家居設計都是整齊偌大、融洽有緻,表面富裕完美,暗地裡卻充斥著父權、疏忽照顧、對子女期望過高等各種教育問題;鮮明愉悅的電影調色,如以螢光黃色、紫色、紅色為主的服裝配搭,亦令每個角色黑暗面更突出。 ➤ 入教歸零 「歸零學」雖極端又欠科學證據,但《飢》中各人卻深信不疑,甚至願意由節食演變成絕食,奉獻自己也在所不惜。然而,令他們入教的,其實非學說理論,而是這個團體帶來的歸屬感及優越感。 片中學生缺乏青少年最需要的父母關愛,也沒有自主權,教育責任被推卸給學校。在缺愛及自信影響下,諾華小姐只要灑下一點點關懷,已足以讓學生誓死相隨。而同為孑然一身、無依無靠的諾華小姐,一班信任她的學生也是她的歸屬之處。學會常有圍圈吟誦的儀式,像動物尋找同伴時發出的鳴叫,讓空虛的眾人連結起來;帶非洲色彩的詭異宗教鼓樂,亦代表團體正往更深的精神層面走去,超越塵世。絕食這行為,比起得永生,更似學生是以自身為武器,反抗父母及世界,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超然。 運鏡技巧上,《飢》大量出現以極慢速度將聚焦角色的近鏡拉遠,除了象徵團體對「歸零」啟示的覺察,也代表這群人與外在世界愈來愈遠,甚至成孤立一方。   ➤ 故事部分失色 《飢》這種似對亦錯、光明又黑暗的矛盾荒誕感,正可以模糊立場,讓觀眾自行思考對錯。 雖然美術和概念有趣獨特,《飢》卻似乎過份著重諷刺發揮,令故事部分稍為片面。角色的轉變略見平淡及倉促,而諾華小姐留白的身世亦令其動機欠說服力,各種因素使本應震撼沉重的結尾顯得無力。到底《飢》豐富畫面能否搭救故事性,有待觀眾入場定斷。 文:m6(IG: @miiizusayshi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