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Tag

公開試當真

電影專題

m6 keylight | 《 公開試當真 》:我們的青春傷痕

《 公開試當真 》:我們的青春傷痕 「同學們,公開試成績唔代表一切㗎!」又到打氣說話無處不在的放榜季節。說者豁達,但對僅十七歲、剛從考試戰場生還的少年而言,這些過來人的安慰不過是堆 Bullsh*t。 ➤ 公開試遊戲 末代高考生許賢重返考場,用數個月時間,跟打開天材波的現屆考生阿康一同備戰公開試。製作團隊更邀請補習名師教路,希望阿康能在極短時間內追趕落後進度,打贏這場公開試遊戲。 是的,這個讓學生受盡煎熬的制度,不過是場必經的遊戲競技,替社會選出「有才之人」。回想當年考 DSE 的日子,最多的詰問就是徹夜溫習的意義:答中幾多MC、算對幾多沒用的算式,又如何?社會老師父母會再三平息:「是為了拿到大學入場券,這樣才有出路,才能向上爬!」這些「為你好」的符咒,讓少年們都變成只會讀書的牛,負荷著巨大壓力、焦慮與期望,誓要耕耘出星星。 直到長大以後才會真正理解,公開試成績只代表你是否擅長考試,根本無法定義有眾多面向,且不斷進化的自己。像游學修在片中所說,若叫美斯考 DSE,他也會成輸家。 可是,於阿康及所有應屆玩家,放榜就是人生決勝點。這時候叫他們平常心應對,就似跟上場的士兵說,輸掉國家也沒所謂。誰聽得入耳? ➤ 求學不是求分數,是社會說的;分數不夠就被淘汏,都是社會說的。哪句才是真相?(10分)。 本地教育制度出名嚴苛,由幼稚園面試開始,什麼都講成績;讀書讀到補習老師都變名星,可謂香港一大特色;入到大學都未夠,還分賺錢科、乞食科⋯⋯心智未成熟的個體們,就在一個分數制勝的環境中長大。成功只有幾種 templates,弱點是不被包容的。  教與育,前者制度做足有餘,那後者呢?青少年是形塑人格的關鍵時期,眼界、自我認同及情緒管理的培育,足以影響學生日後如何回應世界,偏偏這些生活技巧卻納入了自學範圍。學校應提供的價值,不該是入大學率的保證,反而是對學生內在的造就,真正地去作育英材。一個人的才能無法被量化成星星,來到 2024 年,「求學不是求分數」還要繼續當口號嗎? 電影旨在探討公開試的「惡」。讀書(非學習)時期大概是香港人要獨自面對,同時集體經歷的青春 battle wound。有些人很快就復原站穩,多數人卻要用後半生去撫平,花許多日子浮沉,尋找相信自己的方法。十幾歲寫下的鬱結、淚水與悔恨,要翻過十幾年,才可化成一笑置之的篇章。 不破不立,不會感激這個分數地獄使我成長,多謝自己曾博盡生還。 ➤  《公開試當真》的上映,或許只是往大海投入的一粒石子,未能改變大環境,但子女的努力、大人的曾經、青春最迷惘的瞬間,如今都在銀幕上被看見了。就跟黑暗中的同場觀眾來個心中互擁:辛苦了,大家。 願我們都不要被制度抹去獨特性,繼續擴闊視野,不怕標奇立異。致考生,也致大人們。 文:m6 (IG: miiizusayshi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