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By

Movie6

電影專題

m6 keylight |科技寓言逐漸成真 《 黑鏡 》第七季衝擊不再?

m6 keylight |科技寓言逐漸成真 《 黑鏡 》第七季衝擊不再? 自 2011 年首播以來,《 黑鏡 》便以尖銳的寓言風格拆解科技與人性關係,到了今天,許多當年還屬科幻的概念已成現實。Deepfake、影像生成、 A.I. 融入日常,觀眾已不再只是「想像」未來,而是直接活在 黑鏡 世界中。 第七季《 黑鏡 》的回歸,不再強調「科技驚悚」,而是轉向更具溫度的敘事手法。對這部以反烏托邦聞名的影集來說,這轉型是風格進化還是創作疲態的表露無遺? ➤ A.I. 可以代取替人類創作者? 《 黑鏡 》靈魂人物 Charlie Brooker 一向以黑色幽默與社會批判著稱,常探討人工智慧的倫理界線,但在本季開發階段,他也親身嘗試了用 ChatGPT 編寫劇情,並直言:「它寫出來的看似合理,但只是重新拼貼我們以前拍過的東西,毫無新意。」A.I. 雖能掌握格式與語言節奏,卻缺乏靈魂與創意,也無法理解人類幽默。 這次經驗讓他更堅信 A.I. 難以取代創作者對情感的描繪與洞察。因此,本季多數集數也轉向聚焦情感、倫理與悲喜交織的劇情設定,而非單純科技設定的驚嚇敘事。 ➤ 彩蛋編織「黑鏡宇宙」 對劇迷來說,本季其中一個亮點當然是各集的彩蛋,它們呼應過往集數,建立一個彼此相連的《 黑鏡 》宇宙。例如再度出現的虛構串流平台 Streamberry、遊戲公司…

電影新聞

m6 news | 第 43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完整得獎名單

(得獎名單不斷更新) 最佳電影 九龍城寨之圍城 爸爸 我今天怎麼說 破。地獄 從今以後   最佳導演 鄭保瑞(九龍城寨之圍城) 翁子光、區焯文(爸爸) 黃修平(看我今天怎麼說) 陳茂賢(破。地獄) 楊曜愷(從今以後)   最佳男主角 林峯(九龍城寨之圍城) 劉青雲(爸爸) 游學修(看我今天怎麼說) 許冠文(破。地獄) 郭富城(臨時劫案)   最佳女主角 許恩怡(久別重逢) 談善言(虎毒不) 鍾雪瑩(看我今天怎麼說) 衛詩雅(破。地獄) 區嘉雯(從今以後)   最佳編劇 何妙祺、陳慶嘉(我談的那場戀愛) 翁子光(爸爸) 陳茂賢、鄭緯機(破。地獄) 楊曜愷(從今以後) 陳偉斌、麥啟光、萬芫澄(臨時劫案)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久別重逢(久別重逢) 作曲:陳光榮…

電影專題

m6 keylight | 《 狗狗打官司 》康城狗影帝!狗狗親自上庭 捍衛動物權益

m6 keylight | 《 狗狗打官司 》康城狗影帝!狗狗親自上庭 捍衛動物權益 入圍第 77 屆康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並在多個國際影展獲得提名的《狗狗打官司》(Dog on Trial),由法國導演萊蒂西婭·多施(Laetitia Dosch)自編自導自演,以歡快的黑色幽默方式,讓觀眾思考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 狗狗不是人類附屬品   主角狗狗「毛仔」本是一位視障人士的忠實夥伴,因三次咬人而面臨人道毀滅。屢戰屢敗的女律師艾薇兒(萊蒂西婭·多施 飾)決定接下這個看似必敗的官司,並讓毛仔親自出庭,讓牠成為自中世紀以來,首隻在法律上為自己行為受審的狗狗!   電影靈感源自瑞典真實案件,當時甚至鬧上人權法院,引發社會激烈辯論。在多數國家,寵物被視為「主人的財產」,在寵物傷人事件中受審的永遠是人類,在法律層面上牠們幾乎沒有獨立權利。   艾薇兒在電影中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如果狗不是物品,而是一個有感知、有情緒的生命體,法律該如何對待牠?」這不僅單純關於一隻狗的命運,更是對整個社會的提問——我們會否願意花時間理解動物行為背後的原因,還是繼續將牠們視為無法保護自己的財產?   ➤ 荒誕法庭戲引思考   導演/女主角娜迪西亞多斯之前在《年輕女子》(Jeune Femme)嶄露頭角,這次她不僅擔任主演,更挑戰導演角色,挑戰難度甚高的喜劇類型!評審團將爭論狗隻是否擁有動物人格,甚至要求毛仔用人類語言表達自己,劇情荒誕搞笑,背後卻隱藏著對現行動物權益制度的質疑。   科學早已證實動物具備情感能力,但大多數法律仍未承認牠們在社會的地位。導演多斯認同狗狗是有思考能力的個體,同時也深明這會為社會帶來種種問題。她希望透過電影引起公眾討論,推動有關的政策改革。   ➤ 流浪狗變康城狗影帝   飾演毛仔的狗狗 Kodi 今年 10…

電影專題

m6 keylight |「 UFO 」 劃過的 90 年代 港產片最浪漫軌跡

m6 keylight |「 UFO 」 劃過的 90 年代 港產片最浪漫軌跡 最近看了大館與電影文化中心合辦的《半支煙》(1999)重映。一個由謝霆鋒、曾志偉、吳君如、黃秋生等重量級影人演譯的黑社會純愛故事。雖再演「古惑仔」,他們在戲中卻有著「超反差」的笨拙和純真,現在看依舊驚喜。 90 年代是動作片的黃金年代,偏偏有班電影愛好者卻創造了一系列像《半支煙》般,以細膩情感為題的「小」電影 —— 他們便是「電影人製作人有限公司」(United Filmmakers Organization,簡稱 UFO)。 ➤ 愈「無價值」愈要拍 UFO 成立於 1990 年代初期,由曾志偉、鐘珍及陳可辛三人創立,集合了當年最文藝的影人,包括李志毅、張之亮、阮世生及葉錦鴻等。他們一反武俠片潮,叛逆地製作出低成本的「小清新」都市電影。陳可辛說:「我們專拍被大公司當作『無商業價值』的題材。」 公司十年內發行了約 12 至 15 部作品,為數不多,部部有趣。作品更請來多位當紅小生花旦出演,如張國榮與袁詠儀的《金枝玉葉》(1994)的、黎明與張曼玉的《甜蜜蜜》(1996)。 ➤ 擅長捕捉市井美學 團隊常蹲茶餐廳,偷聽食客日常對話再寫進劇本;場景絕大部分為實景拍攝。像煙仔借給樓下做貨倉的唐樓、黎小軍和李翹吃餃子的板間房等,都非片場搭景,以保留小市民的生活細節與痕跡。以藝術包裹著煙火氣,就是 UFO 電影追求的靈魂。 即使出演的是俊男美女,他們的角色總會有點「Kam」,非常立體;鏡頭會給他們多拍幾秒「無用時間」,像點煙、發呆,透過這種呼吸感讓人物活起來。 成本雖遠不及大製作,但票房口碑盡收,甚至被形容拍出了「香港中產味」。當年若想表現自己有品味,便要說:「我有看 UFO 的電影」。 ➤ UFO…

電影專題

m6 keylight |《門逃》:選擇你的唯一真理

m6 keylight |《門逃》:選擇你的唯一真理 ➤ 年度必看 A24 心理驚悚鉅作 大膽圍繞宗教爭議,《門逃》在國際影壇獲得極大關注,不僅入圍 2024 年多倫多國際影展,爛番茄新鮮度更達 91%,成為近年 A24 最高評價的心理驚悚片之一。 電影講述兩名年輕的摩門教傳教士本打算向一名陌生男子傳福音,卻陷入關於信仰與控制的心理博弈!表面溫文爾雅的列特先生(曉格蘭特 飾),向她們提出一場場智慧試煉,與她們以及觀眾,展開致命的宗教思辯! ➤ 《無聲絕境》製作班底 電影的英文名《Heretic》,直譯為「異教徒」。 導演 Scott Beck 與 Bryan Woods 曾製作《無聲絕境》來挑戰觀眾感官極限,這次他們把恐懼的來源從怪物轉向人心,讓壓迫感來自角色內在的掙扎。他們說:「我們利用宗教來理解死後的世界,以獲得安全感,但當我們深入探討時,反而感到更不安。」 絕大部分的宗教,都有著歷史悠久的教義或規範。所以我們的信仰,有多少是真正由我們「選擇」相信的呢?當你開始質疑教條,拒絕盲從,是否就成為了異教徒?唯一真理又是什麼?這除了是電影命題,也是對觀眾信念的挑戰。 ➤ 曉格蘭特顛覆既定形象 導演選角時,堅持男主角只能由曉格蘭特出演,甚至費盡心思說服他接演,結果成就了他演藝生涯中最令人戰慄的角色。曉格蘭特拋開過去的風趣紳士形象,化身成讓人無法捉摸的危險人物,透過言語逐步操控對方的信念,讓觀眾感受因核心信仰被動搖而生的恐懼。 你準備好推開信仰之門,選擇屬於自己的唯一真理了嗎? —————————————————————————— 【𝗺𝟲 𝘀𝗰𝗿𝗲𝗲𝗻𝗶𝗻𝗴 #𝟮𝟴 ➤ 《門逃》信仰之門特別場】 日期:2025 年 3…

電影專題

m6 keylight |改編導演愛情遺憾 《Before》三部曲背後真實故事

m6 keylight |改編導演愛情遺憾 《Before》三部曲背後真實故事 趁住二月,讓我們再談浪漫經典 ——《Before》三部曲。 三部以對話勾勒情感關係與人生的作品《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和、《Before Midnight》,已悄然上映三十載。許多人以為 Celine 和 Jesse 僅是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筆下的虛構人物,故事其實源自他親身經歷的一段遺憾。 ➤ 一場未竟的相遇 若你待至《Before Midnight》片尾最後,會留意到這部電影被獻給了一位名為 Amy Lehrhaupt 的女子。 1989 年,導演 Richard 在某個城市的玩具店偶遇了 Amy。那年他 29 歲,她剛好 20。就像《Before Sunrise》,初相識的二人在午夜街頭漫步,隨意地交換著夢想與人生的想法。Richard 當刻便知道,這份流動於他們彼此間的魔法,必須化作電影,讓心動永存。   與 Celine 和 Jesse…

電影新聞

m6 news | 《第十二屆微電影「創+作」支援計劃(音樂篇)》

m6 news | 《第十二屆微電影「創+作」支援計劃(音樂篇)》 31齣音樂微電影作品正式上架! 🌟 音樂與影像的完美結合 🌟 第十二屆《微電影「創+作」支援計劃(音樂篇)》的作品現已正式上架!這些微電影為新進導演及本地歌手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舞台,通過故事情節和影像,展現了音樂人的情感和創作靈感。 🎥 作品展示 🎶 本屆微電影涵蓋多種主題,讓觀眾沉浸在音樂人的世界中。無論你是音樂愛好者、電影迷,還是尋求新鮮體驗的觀眾,這些作品都將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感動。 🔗 立即欣賞作品 🔗 前往 [https://www.hkmfa.hk/],欣賞本屆精彩的微電影。每部作品由充滿創意和熱情的導演及本地歌手共同打造,結合了精彩的劇情與動人的音樂。 🏆 最受歡迎微電影投票 🗳️ 我們現已開放公眾投票!每位觀眾可為「初創企業組」及「專業組」各投一票,以支持你心儀的創作者。投票將於3月7日下午11時59分截止,記得為你喜愛的作品投下神聖一票! ✨ 頒獎典禮 ✨ 投票結果將在之後的頒獎典禮中公佈,敬請期待! 讓我們一起欣賞和支持這些優秀的微電影作品!…

電影專題

m6 keylight |素人編劇逆襲 創作者最想被列入的「黑名單」The Black List

m6 keylight | 素人編劇逆襲 創作者最想被列入的「黑名單」The Black List ➤  第一份「黑名單」 荷里活是個令夢想成真的地方,但競爭之大,同樣令其淹沒不少才華。即使每年有眾多新電影登上大銀幕,仍有不盡的寶藏故事沉底,不為人知。 直至製片人 Franklin Leonard 於 2005 年整合了第一份「黑名單」。 荷里活傳統的找劇本模式通常涉及多層經紀機構和中介,一般人難以進入圈子,業界仍時常因此受限。Leonard 看準這個痛點,訪問多位同行,整合出當年行內評價最高但因種種因素而未被製作的劇本榜單,並電郵出去。沒想到一發布就轟動電影界!不少新晉編劇因此獲青睞,多個「坐冷板凳」的劇本被開拍,甚至獲獎奧斯卡。 ➤ 發掘經典名作 The Black List 的冒起打破了荷里活遊戲規則,對業界及編劇都是雙贏。因開拍率之高,它愈來愈有名氣及公信力,更由業內榜單進化成網絡平台,全球任何人都可以上傳自己的劇本,每年獲最多讚好的便會被排進年度榜單。不靠人脈,只要作品夠力,就有機會被專業讀者評價,甚至被行內人發掘。 平台至今收錄逾一千個故事,至少四百個已被發展成電影,例如《不赦島(Shutter Island)》、《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冰之驕女(I, Tonya)》、《蒙上你的眼(Birdbox)》等。 像《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其實被冷落多年,直至登上了 2009 年 The Black List,曝光及討論度增加,才可發展成電影,並贏得奧斯卡「最佳電影」及「最佳原創劇本」;…

電影專題

m6 keylight |《 戀愛大都會 》純友誼故事 反思韓國保守愛情觀

m6 keylight |《 戀愛大都會 》純友誼故事 反思韓國保守愛情觀 本年度最意想不到的韓國「愛情喜劇」!不走童話式韓劇風格,反而以「女漢子」及「男同志」閏密組合作主角,以他們與別不同的戀愛經歷作主軸,打破韓國守舊的傳統觀念,擁抱每個靈魂的獨特之處! ➤ 男女純友誼 改編自韓國愛情小說《大都市的愛情法》的章節《在熙》,《戀愛大都會》講述二十歲的年輕男女主角,因無法融入校園,又同樣喜歡夜蒲而成為了朋友,更演變成「純友誼」同居室友。 電影沒有為男女主角寫下愛情線,反而以他們的友情為主軸,輕鬆幽默地分享二人截然不同的愛情觀,並在彼此陪伴下尋找愛情的可能性。作品希望令觀眾更加理解社會中與別不同的個體,也鼓勵「格格不入」的人繼續做自己。 電影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全球首映後,迅速成為焦點,早前於香港亞洲電影節亦獲得影迷與影評人的一致好評! ➤ 打破保守文化 導演在訪談中表示:「這部電影是為在束縛中尋找自我的人而誕生。」 在傳統的韓國文化中,性小眾及性別定型是長久的社會問題,《戀愛大都會》則大膽打破禁忌,聚焦小眾的情感困境。金高銀飾演的女主角在熙是一位崇尚自由的「女漢子」,放浪不羈地追求愛情及快樂,卻遭受他人白眼與批評;魯相泫飾演的男主角興秀則是一位「深櫃」同志,因性向與家庭決裂,被周圍人視為「病人」。 不像韓國影視常會將生活美化,主角在《戀愛大都會》中能真實地坦露自己的傷痕,引起都市人的共鳴,並思考「愛情」可變化出的各種模樣。故事貼地,觀眾必然可在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跟著他們突破世俗束縛,學會愛自己,再懂得去愛。 ➤《戀愛大都會》|11 月 21 日上映 …

電影專題

m6 keylight | 無懼爭議 於日本發行《奧本海默》 文藝電影重大推手 —— Bitters End

m6 keylight | 無懼爭議 於日本發行《奧本海默》 文藝電影重大推手 —— Bitters End 即使反對聲音不斷,依然大膽購入《奧本海默》的日本發行權?將濱口龍介捧上世界舞台?喜歡文藝電影的觀眾,一定要知道這間專門發行文藝作品的日本獨立電影公司 Bitters End ! ➤將濱口龍介推向國際舞台 Bitters End 由電影製作人田中幸男(Yukio Tanaka)於 1979 年成立,在影壇有重要地位。他認為,獨立電影應該有足夠的自由去挑戰現有的電影語言和表達方式,不被商業市場所限制,但同時也不應過度偏離大眾,要在藝術性和觀賞性之間找到平衡。 其選片風格以藝術性主導,如文學改編、社會寫實、甚至哲學性的電影類型,深受喜愛獨立藝術電影的觀眾支持。Bitters End 積極參與電影的製作和企劃,支持年輕、有創意的導演,例如濱口龍介。 Bitters End 為他發行了多部作品,包括《Drive My Car》及《偶然與想像》及推廣至全球,前者在 2021 年獲得康城最佳劇本獎,並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將濱口龍介推向國際舞台。 除日本本地作,團隊亦會選擇引進不少歐美文藝電影,如近期的《盜墓奇美拉》、《落葉》和《新活日常》等,滿足影迷的味蕾。 ➤冒險發行奧本海默 2023 年的《奧本海默》因描寫核武及日本歷史等敏感話題,曾在日本遭受抵制。即使其他國家已一一上映,日本檔期始終久久沒有消息。 直至 Bitters End 無懼爭議,宣佈負責發行,希望透過電影推動戰爭倫理、核武影響等重大議題的討論,可見他們前膽性。在日本發行後,電影伴隨了多場映後討論和專題座談,使當地觀眾能理解奧本海默在科學成就與道德之間的複雜抉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