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傑作!第46屆 香港國際電影節 推薦必睇 8 部修復經典
重溫傑作!第46屆 香港國際電影節 推薦必睇 8 部修復經典
常言道,電影可以超越時代,在不同年代觀映絕對會有另一番體會,尤其是一些誇世代的經典傑作,因為偉大電影不因時間褪色!第46屆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46)選映來自歐、美及亞洲的八部修復經典,題材五花八門,風格千變萬化,足見當代電影人的高瞻遠矚,超越時代。
無論是超現實或寫實,在大師鏡頭下同樣令人震攝。丹麥大師卡爾德萊葉拍於1932年的《殭屍》,借吸血鬼的闇黑魅惑作光影實驗,創造了影史上前所未見的夢魘。第昔加為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奠基之作《擦鞋童》(1946),以孩童目光看二戰滿目瘡痍的社會,簡樸靈活的鏡頭捕捉低下階層為生存掙扎,感染力歷久不衰。
同樣刻劃孩子苦況的《新苦海孤雛》(1968)更是荷里活歌舞經典,英國大師卡勞烈精彩活現狄更斯筆下孤兒的純真與淒酸,囊括奧斯卡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等六大獎項。屢獲殊榮的法蘭西斯哥普拉在《小教父》(完整導演版)(1983)找來一眾初出茅廬青春逼人的未來偶像,完成一場叛逆與救贖的成人禮。
首位贏得柏林金熊獎的匈牙利女導演瑪特美莎洛斯,在《留給兒女的日記》(1984)以個人成長經歷與匈俄之間的沉重歷史互文,再勇奪康城影展評審團大獎。著名古巴導演湯瑪斯古提域斯阿利亞則回溯十八世紀,在《虔誠地主的最後晚餐》(1976)借殖民統治下蔗糖種植場偽善地主引發的黑奴暴動,延續其社會寓言。
亞洲力量亦不容忽視,菲律賓巨匠邁克迪里安的首作《五月之祭》(1976),靈異故事背後的階級、前殖民地、原教旨主義壓迫感無處不在,恰如現世的政治隱喻。印度新電影運動先驅高雲丹阿那雲丹的《魔法師古默蒂》(1979)取材魔幻傳說,結合童趣、詩意與大自然景致,拍成反璞歸真的迷人傑作。
8 部修復經典:
1932 殭屍(卡爾德萊葉導演)
1946 擦鞋童(第昔加導演)
1968 新苦海孤雛(卡勞烈導演)
1976 五月之祭(邁克迪里安導演)
1976 虔誠地主的最後晚餐(湯瑪斯古提域斯阿利亞導演)
1979 魔法師古默蒂(高雲丹阿那雲丹導演)
1983 小教父(完整導演版)(法蘭西斯哥普拉導演)
1984 留給兒女的日記(瑪特美莎洛斯導演)
第46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將繼續以實體與網上混合模式舉行。
完整節目詳情請參閱:https://www.hkiff.org.hk/upload/HKIFF46_B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