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論

《百日告別》死亡的哀愁

死可怕,親人至愛逝世更加可怕,因為你我都深深知道,對於在生的人來說,等同於失去了生命的重心,那種哀愁是難以排解,甚至會想過了結自己的生命,去陪伴過世的人。

在佛教的儀式裏,以百日為守喪期,由頭七,到五七,到七七,最後走到百日,但百日之後,是不是就能夠忘記悲痛呢?《百日告別》便是書寫兩個失去了愛人的育偉和心敏的故事,育偉的太太和心敏的未婚夫在同一場車禍中逝世,他們悲痛,用淡淡的調子刻劃他們這百日內的「日常生活」,他們各自用自己的方法去面對和尋找走出來的方法。

本來以為這題材會哭得半死,然而,電影沒有刻意經營一些催淚位,倒是花了不少心思在細節位上,處處以「小」去表達角色的療癒程度和思念程度,例如育偉的石膏、由走路下山到坐車下山等,不需以對白點明,自然能對其轉變心領神會,電影拿捏得很好,過少會令人感受不到,過多則會流於矯情,現在剛剛好打進心坎中。

只是看著林嘉欣和石頭的演繹(尤其前者),從他們細微的表情和動態,便能感受出那種鎚心的痛,有一個蠻長的時間,只有畫面沒有對白,依賴著琴音,但就是能令人感受到難以揮抒的鬱結。這個情緒比哭泣更令人難以忘懷,因此,沉重的感覺在散場後仍陪伴在側,除了沉默,還是沉默。

導演林書宇的太太去年逝世,他整個人崩潰,為太太上山做七時,看見一個婦人,認為她的最愛也是和林太太同一天去世,他便開始動筆寫這個故事,是他「百日告別」和「告別百日」的儀式,他希望藉此給予同路人的一點安慰。事實上,育偉和心敏兩個人,雖然交集點不多,但是兩個人共同經歷,以平衡剪接的方式呈現,有種同路人陪著你走的感覺。

面對這悲傷的題材,導演沒有把過多的悲傷投射在角色上,倒是把悲傷轉為一種對在生者的諒解。在過度渲染正能量的社會中,其實我們對情緒負面的人總是有種不諒解,總是覺得為他們打氣,想盡辦法令到他們能站起來,完全告別悲傷,重新開始。然而,就像電影中所說,他們的心情被旁人不理解,縱使他們心底裹面知道,旁人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自己就是需要一個空間去思念,去獨處,去慢慢尋回生活的節奏,就像結局所言,傷也許不會好,對最愛的思念亦不會因此而停止,放手的時限到了,但最愛還住在心裹面一輩子。或者,旁人只能夠做的,便是陪伴和給予空間,讓他們不會鑽牛角尖便已足夠。

8/10

文:張山地

https://www.facebook.com/cheungshantei

偽文青一名。總喜歡躲在黑盒子裏,沉醉於電光幻影,用百幾分鐘去經歷別人的人生,開懷地大笑和不爭氣地流淚,以為能在黑暗中逃避現實的紛亂,卻按捺不住在步出光明後,把虛幻扣連生活,思考二三事,呼一口氣,繼續在狹縫中尋找生活的空間。深信緣分,不論遇上好片或爛片,也是發掘不同可能性的機會。

You Might Also Like